第143章 百万庄,部长楼
www.duxs8.net推荐各位书友阅读:收藏纪元第143章 百万庄,部长楼
(读小说吧 www.duxs8.net) 写完后,意犹未尽,听着屋后的小竹林,潇潇飒飒,又在纸上写下几句。
……
杂诗
小斋拟怀,得诗数句。无题可拟,遥望定庵先生之意,是谓杂诗,此来二百岁矣。
二十年来守道痴,几经踌躇几许疑。
庭前手植萧萧竹,老死尤剩扫云枝。
……
是啊,为往圣继绝学,虽千万人吾往矣,就像李东飞说的,是你坚定的东西,你得一直坚定下去。
守住自己的道,走下去就是了,何必去问其余。
傻事总是要有人做的。
华夏文明能够薪火相传至今,靠的就是那些个痴人傻人。
就像陆秀夫,背着小皇帝,带着十万人蹈海而去一般。
就像黄道周,一介书生,带着家人扛着扁担,冲向那些铜钱鼠尾的畜牲一般。
不过如此而已。
……
又是一个清晨。
外婆大清早起来,把自己拾掇的清爽干净,一根根银发整齐的排列着,再用一个棕色的弧形的发卡拢住,显得很精神。
很多坚强的人都是如此,心里越是低沉软弱的时候,就越要让自己看起来容光焕发。
今天是她去建宁的日子。
外婆并没有多少东西,常闲本来什么都不想带,想过去建宁后给老人置办新的。
不过外婆的坚持,还是将一些换洗衣服和用惯了的杂物装到她的两个箱子里面,放到皇冠的后备箱中。
两个陈旧的箱子没有引起任何注意,是外婆的嫁妆箱。
据她说,这对儿箱子传到她这儿,不知道传了几代了。
以前的大户人家在生下女儿之后,便会在庭院中种下一棵香樟树,等香樟树长大之后,就知道这家有女待嫁闺中,便会上门提亲。
待出嫁之时,将香樟树砍下,做成一对木箱。
放入两箱丝绸,取“两厢厮(丝)守”之意。
不但寓意好,更有非常强的实际意义。
要知道那年代的丝绸可是贵重之物,硬通货。
有了这两箱丝绸,女儿在婆家也能挺起腰杆生活。
外婆这对嫁妆箱用的却不是用一般的香樟木,而是黄花梨。
一眼看去,两个箱子四块面板,纹理相对几乎一致,是一木同开,同料所制。
箱子并无雕饰,只在箱顶采用官帽式样,三层塔状阶梯,有步步高升之意。
铜锁的光芒已经暗淡,但上面刻的两个“囍”字还是清晰可见。
常闲自己估计,这对箱子的真实价值虽然不及之前出手的那对明代的四出头官帽椅,但是两百万肯定是打不住的。
不过这对箱子算是外婆的传家宝,意义不同,属于非卖品了。
把外婆扶上车,大舅舅一脸轻松,小舅舅倒是欲言又止,脸上多少有点羞愧之意,却终究没有说什么。
只是说了些注意身体之类的片儿汤话。
外婆看着这个她生活了一辈子的小山村,和这栋她和外公亲手操持起来的老房子,脸上平静如平湖。
但是,她微微颤抖的眼睑,却让一直关注她的常闲阅读出她内心的波澜起伏。
老人深深的看了一眼,似乎要把这一切烙入脑海。
她自己也知道,她这一走,再回来就不知道是什么时候了。
甚至,可能是最后一眼。
虽然,此去是闺女伺候,比现在强。
但是,背井离乡就是背井离乡。
在别人希望叶落归根的时候背井离乡。
有两个亲儿子,却要去投奔闺女姑爷的背井离乡。
外婆对着送她的人群挥挥手,闭上眼睛道:“走吧!”
常闲知道她心情不好,把清明放到老人怀里,小奶狗肉乎乎的,多少能够给她带来些许慰籍。
在镇上的银行跟石老汉见面转账之后,给了他一个电话号码,常闲就带着外婆奔向建宁。
在常闲的记忆里,常爸常妈的老人已经只有外婆一个了,外婆和家里的关系都很亲近。
常爸当年孤身在外,婚事得到了外婆的鼎力支持,跟外婆的关系一直很不错的。
尤其是姐姐常小玉,小时候在外婆家生活了两年,跟外婆更是特别亲近。
所以常妈早就有这个心了,只是外婆身体不太好,又有晕车的毛病,出行条件不允许,所以一直难以成行。
这次常闲自己开车,不但吃的喝的准备齐全,连晕车药和常用的急救药,常闲都给备了一点。
武装到了牙齿。
一路上常闲拿出赶驴车的精神,慢慢悠悠的行驶,跟专程旅游观光似的。
看到感兴趣的地方下来溜达一下,感觉有点不舒服了下来溜达一圈,时间过得三四十分钟也定时下来溜达一阵。
外婆一辈子都没出过这么远的门,一路上将以前听说过的地方,什么桃江,逸阳,长沙都看到了。
就这么着,老人非但没有晕车,精神竟然还健旺了不少。
不知不觉中就到了建宁。
代价是跑二百多公里的路,早上九点出发,下午将近四点才到家。
然后外婆受到了英雄般的欢迎,常爸亲自下厨,让常妈陪着老人聊天。
嗯,常闲这个车夫也受到了家里的一致表彰。
奖励是到超市给外婆买洗漱用品。
……
京城西城百万庄。
解放前这里是一片坟地,满目荒凉,叫“百万坟”。
后来建设居住区觉得风水不好,用了十二地支的八卦阵型布局来破解,取名“百万庄”。
1953年由著名设计师张开济主持设计,1956建成入住,是国家第一批公务员宿舍区,被誉为“新中国第一住宅区”。
里面主要是八大部委的大型宿舍,南边还有外文局和地科院。
这片安静的老小区,全是三层尖顶的红砖楼,方正敦厚。
郑芒轻快的穿过武警岗亭,行走在小区之中,没有车水马龙的喧闹,一切都很静宜,老人们进进出出安逸平和。
秋日的阳光照在红色楼群中,成排的高大杨树枝杈交错,走在里面,时间都好像变慢了。
如果忽略那些拥挤的小车,一定恍惚以为自己置身于50年前的京城。
这里的住宅以60平米的两居室居多,东北红松木做的大窗户,那时候家具都是国家统一配给。
这样的住房条件,在人居面积只有不到五平米的时代,可以住进如此级别的房子确实令人羡慕。
郑芒继续向北而行,穿过两排槐树林立的马路,几座二层联排小楼有警卫把守,幽静异常。
这里就是部长楼。
……
如果您中途有事离开,请按CTRL+D键保存当前页面至收藏夹,以便以后接着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