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4 立秋枣



www.duxs8.net推荐各位书友阅读:好大一锅粥!204 立秋枣
(读小说吧 www.duxs8.net) 守和二年六月。蔡王谋反案尘埃落定。林槮虽然已亡,但依《大华律》,少不掉腰斩再株连九族。林槮那夜命令士兵拿了几张绢布,逐户走访六品以上的官员之家,愿效忠三王爷的便在绢布上签字画押,否则即拉出全家至大华门下。由于之后京城之乱被钟承止与重熔快速平定,这数张绢布全部得以保留。依照绢布上的名字,还有其后对江南被抓来的官员、鬼斗蛋客人的审问供词。大理寺与御史台花了一个月最终定案。那夜六品以上未出现在大华门下且在绢布上签字画押的,还有江南诸多倒戈三王爷的官员,一概被判了不同程度的刑罚。轻者罢官贬为庶民,重者凌迟株连九族。这其中不乏有人根本与谋反毫无关系,只是审时度势选择了自以为正确的一方。但孙煦可不需要这样的臣子,于是无一人幸免受罚。再来便是没出现在大华门下但也没在绢布上落名的人,这其中的小官,便按情依律处置完事,但却有一位正一品的大员——右丞相李桓。李桓虽然比参知政事李云从还官大一品,但仅谈对如今朝政的影响,李桓倒不如李云从。甚至可说,李云从掌的是实权,而李桓不过为名望,就好像历朝历代的太师太傅。不过李云从的两位妻妾皆为平民,上一老母,下四女一子,四女也并未全嫁富贵之家。可说毫无旁枝叶脉。但李桓的李家则家大业大,牵连甚广,若是要给李桓来个株连,那便是成百上千人的脑袋不保,而且会影响到诸多民生之事。例如李家旁系在京城与临安有几家正店,还有一个大的民窑,为其劳工的百姓就有数千人。若陡然将李家连根拔起,那朝廷还要分力去处理这些杂事。于是孙煦决定,对李家,从长计议。暂且只免了李家所有人的官职,抄了一些银子,没下狠手。谋反案的处理历来从急从快,但孙煦特地将所有行刑推迟到了六月底。到六月底时,朝廷忽然对外宣布:皇后有喜,又逢乾阳节,大赦天下。如此一来,那诸多仅被株连的家属,一概死罪可免,尽管仍然少不掉流放与被贬,但从古自今不管成败都死人最多的谋反案,在孙煦手上最后仅仅处死了不到三十人。唯一没赦免的,只有三王爷的三个儿子。是个明白人都清楚,这是孙煦故意给人留活路。虽然对孙煦妇人之仁的评论暗下再起,但一位才登基不到三年的年轻皇帝,这么一手下来,确实赚尽了仁义之名,民间甚至不少百姓将其与仁宗相比。而且孙煦最落人口实的一处——不生子不立储,也因这一宣告给破碎,还得了一个重情专一的美名。朝廷依然进行了一次大清洗。当夜能在大华门下的官员,不说对孙煦有多效忠,但定然对大华无二心,全部得到了嘉赏与升官进爵。其他因谋反案而空出的职位,孙煦则多是提升无甚背景的年轻人,同时再宣布,明年将加设恩科,招贤纳士。于是众太学、书院的学子们沸腾了起来,整日讨论不休。讨论的焦点,除了那即将来临的恩科,还有两处。一处即是重家。林槮的几个儿子,免了死罪,但全部被罢免官职流放至边疆。大华之内,再无武将能与重家以及其麾下将领相提并论。重熔与萧正回京后,少不了升官与嘉赏。所有人都以为林槮原本的职位会由他们俩人其一接手,但这职位却给了一个谁也没有预料到的人——许言石。这事看起来十分不可思议,细想又十分合理。许言石原本的大理寺少卿职位也为正四品,接手林槮的殿前司都指挥使,只是平级调动,虽然立刻手握了上四军的统兵权,但绝不能说其不够格。论武功,凡是关心朝堂的人,都知道当今两位大理寺少卿武功高强,不次武将。而许言石不同于成渊的科举出生,乃是由先帝近侍逐渐走到如今的位置,也就是军人出生。论谋略,其在大理寺少卿职位任职多年,才智众人可见。这次谋反之乱中,许言石又护在孙煦身侧,最后同重绥温一起带领禁军入大内。无论从哪方面来说,孙煦提出由许言石来接手殿前司都指挥使,虽极为出人意料,但毫无可反驳之处。诸位学子便讨论不休:“皇上这是怕重家权势太大,还是要压着点。”“未必,林槮就是榜样,仅仅上四军如何压得了重家?武将放在京城之外才更危险,我看皇上正是信任重家,想物尽其用,才放心让重家在外守边疆。”“重家要真想反,谁阻拦得了?皇上小心点也是对的。许大人说不准正是先帝留给陛下的利刃。”“如何能这么说?难道就因权势过重而打压?让大华再出第二个莫须有的岳将军?”“你们都别胡猜,皇上与重家明明关系甚佳,不然为何皇上不纳妃,还一定让皇后先生子?若生下的是储君,岂非重家权势更大?”……即便诸人意见不同,但所有人都不约而同认为,若是重家想反,这江山估计就要易主了。其实孙煦又何尝不明白这个道理。如今重家的权势与力量,并非是寻常手段能打压的。而放着重家安然,其他人不管有什么心思也不足为惧。于是孙煦赚着仁义之名,又丝毫不担心李桓与那些本该株连的人放了能翻出什么浪来。至于真正能制约重家的,只有一个人,便是——钟承止。而学子们讨论的第二处焦点即是——钟承止。谋反之乱能得以快速平定,钟承止功劳最大,但一概不在明处。外人并不知道钟承止在中间起到的具体作用,但流言从来都是不胫而走。这些流言一层一层传播出去,到了诸位学子耳里,便成了:钟承止只身闯皇宫,擒拿三王爷,救出皇上,提前联络重将军,平定谋反乱。三王爷谋反比寻常人看到的表相要复杂得多,故流言自然离真实相去甚远。但要说钟承止的作用外在概括出来,还真就是这些。加上那夜不少人都见到钟承止护送孙煦去大华门,接着又出现在大华门门楼之上,流言就显得极为可信。本来钟承止作为一才虚满十八岁的状元,又能上霞凌阁冠玉、披靡二榜榜首,就足以引起天下学子注目。如此流言更是在学子之中传得神之又神,景仰者数不胜数。这两处讨论的焦点凑到一起,就不得不提到又一个人,便是——重涵。“听说钟状元与重家二公子交情可非一般。”“哪仅是非一般,听国子监的人说啊,俩人……可是那个。重二少爷对钟状元溺宠至极。”“你说钟状元与重家到底是何关系?难道也是重家的人?”“不是重家义子吗?搞不好就是重大人在外的私生子。”“那与重二公子岂非是兄弟?”“谁知道,但俩人关系绝非寻常。据说重二少爷在临清守城后便留在了临清,钟状元其后也赶了过去。现在俩人都在临清,干着知县的差事。还有姑娘为了一睹钟状元芳容,特地跑去临清县衙击鼓报案的。”“还有这种事?真的假的?”……临清,县衙大堂。钟承止看着跪石上两位姑娘正在拉拉扯扯,而目光都在不住往自己这边瞅。“哎,我的披帛,晒在外面就不见了,接着第二日就见她穿着了,定是她偷的。”“胡说,你问问隔壁赵老太,这披帛是自己飞到奴家院子里来的,奴家又不知是你的。”“那你现在知道了,还给我啊。”“还给你就是了,还不是你非要到衙门来,拿去。”接着两位姑娘就跪谢了县太爷,再跪谢了坐在师爷处的钟承止。然后俩人一步三回头,秋波明送地离开了县衙。今日六月二十一,明日即是立秋,但临清夏日的暑气丝毫未散,烈阳炙烤,热得够呛。县太爷穿着官服,汗不停往外冒,拿出手绢来擦了擦自己满额的大汗,对钟承止说:“钟大人,近日咋总有这些姑娘家的胡闹案子,下次甭理了。这明日立秋了,钟大人早点回去休息。”钟承止点了点头,站起身欲离开大堂,又被县太爷叫住了:“诶……钟大人啊,重大人今日在哪呢?咋没来啊?”钟承止回道:“钞关修葺结束,总要有个人检查看看,今日他正好去点查账目,就顺便去了。”县太爷再次给自己擦了擦汗:“哦,哦。那个……下官这有老家送来的好枣子,晚些时候,下官送去小樊楼,给钟大人、重大人尝尝。”钟承止笑了笑,对县太爷点点头,走出了大堂。县太爷就住县衙大院内,要送现在就能送,非要一会送去小樊楼,乃是要送到重涵手上,所谓马屁要拍对地儿。钟承止到大堂一侧的议事厅看了看近日的文书,便独自离开了县衙。※※※※※※※※※※※※※※※※※※※※明代以前,皇帝给自己生日都要起个XX节的名字,文里便取名为“乾阳节”
如果您中途有事离开,请按CTRL+D键保存当前页面至收藏夹,以便以后接着观看!

上一页 | 好大一锅粥! | 下一页 | 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返回书页



如果您喜欢,请点击这里把《好大一锅粥!》加入书架,方便以后阅读好大一锅粥!最新章节更新连载
如果你对《好大一锅粥!》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 点击这里 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