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9章 大唐国师李靖
www.duxs8.net推荐各位书友阅读:剧透历史:从三国开始第149章 大唐国师李靖
(读小说吧 www.duxs8.net)如果只是将这个《虬髯客传》当做一个普通来看的话,李世民很满意。\n\n但是若说这虬髯客乃是取材于他本人,李世民就要说一派胡言了。\n\n这当中的李靖风流倜傥,有姿容,好不潇洒快活。\n\n而这虬髯客呢?坐下来吃饭先展示仇家脑袋,然后还得拿出仇家心肝分食。\n\n“颉利如今尚且安享富贵,朕何曾噬其心肝下酒?”\n\n“定为后世之牵强附会!”\n\n李世民振振有词。\n\n但这话嘛……臣子们瞧了瞧陛下那末端卷曲的胡须。\n\n而且公允的来说,颉利整整大您二十岁,结果三天两头不是给您跳舞,就是被您当儿孙训。\n\n曾经的草原雄主,如今的宫室伶人。\n\n颉利多半也是觉得生不如死。\n\n“反倒是这后辈唐民所写的太原公子李世民,甚合朕意。”\n\n“裼裘而来,神气扬扬,精采惊人,神气清朗。”\n\n连番的用词儿让李世民笑意横生,连连点头。\n\n裼裘即不束外衣,露出里面穿着的裘服,李世民记得自己少时确实喜欢这么穿。\n\n看着搁那儿因为衣品沾沾自喜的李世民,五十岁的房玄龄与六十岁的李靖目光撞到了一起。\n\n然后一起无奈一笑:陛下功威甚著,导致他们总是忘了年龄。\n\n认真算起来的话,秦王府旧臣里似乎基本都是陛下的长辈。\n\n自喜完毕,大唐皇帝倒是想起来一件事:\n\n“后辈犹记贞观之憾,朕心甚慰。”\n\n“然相较于高句丽,新罗百济二国,必殄灭之!”\n\n李世民可是还记得光幕曾说起过,后世那哭错坟的掩耳盗铃之国,其前身乃是新罗百济,与高句丽关系不大。\n\n知晓来龙去脉,犹记得那“独眼龙李世民”画面的杜如晦不由得腹诽:\n\n陛下您还说自己不是小心眼?\n\n苏定方在详询李靖后更加摩拳擦掌:\n\n无论西域还是东海,皆是功绩啊。\n\n……\n\n刘备也在默阅这故事,边读边忍不住拍着大腿感叹:\n\n“此间三人,亦颇有任侠之风也。”\n\n对于任侠,刘备还是有发言权的。\n\n尚义气,书意气,一见如故的三个豪杰,臧否天下,济弱锄强,开太平之世,就像……\n\n“这不就是类似俺与两位兄长嘛?”\n\n张飞表示这可太熟悉了。\n\n刘备扭头仔细打量着自己三弟,从黄巾起至今,三十年光阴如流水。\n\n几经战乱,亦有颠沛流离,然云长不弃,翼德相随,更有子龙之护,孔明不畏艰难出山扶汉。\n\n打量着厅内嘴角噙笑的诸人,刘备潇洒的拱拱手。\n\n不畏曹贼之刀兵,不屈曹贼之富贵。\n\n能有众人襄助何其有幸?已经不必多言矣。\n\n庞统笑着嚷嚷道:\n\n‘“主公何故一言不发?是怕臣等讨要封赏不成?”\n\n刘备脸颊无髯,因此看着那虬髯客一脸大胡子羡慕不已。\n\n此时听闻庞统追问,捻着须笑道:\n\n“士元既问,便大胆说来。”\n\n庞统也不客气,面有促狭道:\n\n“投效主公至此,至今犹憾未讨得一杯主公喜酒。”\n\n庞统是周公瑾病逝后才被刘备挖来,未赶上刘备与孙夫人在公安摆的婚宴。\n\n而此时说出来,刘备心头自然浮现了那吴家娘子的面容,顿时有点踌躇了。\n\n于是只能含糊道:\n\n“先瞧光幕。”\n\n【而除了神话和游侠的传说,李靖留下来的当然也有重要的传承。\n\n根据《旧唐书》记载,李靖晚年荣宠备至,为了避嫌干脆就猫在家里写兵书。\n\n晚年的李靖相当高产,《六军镜》、《卫公兵法》、《阴符机》、《玉帐经》、《霸国箴》、《韬钤秘书》、《兵钤新书》、《弓诀》等基本都是在这个时期写就。\n\n但比较尴尬的绝大部分都已经佚失。\n\n毕竟李靖本身位高权重,一般人想要拿到他的兵书也不容易。\n\n其次就是对大唐来说,跟周边国家打仗也用不到那么复杂的兵法:直接碾过去就是了。\n\n盛世结束到了安史之乱,长安陷了又陷,唐天子逃了又逃,这种没有流传出去的孤本想要留存自然非常困难。\n\n这时候自然有人会想起来,李靖不是有一个《李卫公问对》吗?\n\n这本书虽然在宋朝时与《孙》《吴》《六韬》《三略》等位列“武经七书”,但如果你真上手读一下,就会发现李靖这么勇的吗?\n\n比如在书里李世民问李靖,要是李和长孙无忌共掌国政如何呀?\n\n李老爷子回答:李有忠义,没问题。不过这长孙无忌嘛,看着道貌岸然的,但特别妒忌贤良,尉迟敬德因为他引退,侯君集因为他造反,这不是臣诽谤啊,都是因为陛下您问了我才说的肺腑之言。\n\n李世民说:好,我知道了,今天这话你别泄露啊。\n\n然后李老爷子,啪,很快啊,直接写到书里去了。\n\n这个记载基本属于“正经人谁写日记啊?”的现实版。\n\n长孙无忌算不算好人暂且不说,但至少尉迟敬德和侯君集这两口黑锅他是背不动的。\n\n除此之外,《李卫公问对》中李靖几乎已经成大唐国师了,无所不知无所不教。\n\n李世民这个“用兵无出其右者”,需要李靖教他“兵权谋、兵形势、兵阴阳、兵技巧”这些基础概念。\n\n李世民与魏征参考汉魏南北朝总结出来的“蕃汉杂处”政策变成了李靖出的主意。\n\n李世民还亲自跟李靖请教平萧铣的得胜秘诀是啥,然后李靖认真教李世民要与猛将推心置腹。\n\n但是讲道理,凌烟阁二十四功臣除了造反的两个,其余皆得善终,李世民应该是不用人教这个的。\n\n以及《问对》中李世民连“就粮于敌”的意思都不知道,还得跟李靖请教。\n\n但“就粮于敌”最著名的就是霍去病了,李世民无疑是对汉武帝和卫霍相当熟悉的。\n\n史册记载,武德七年李渊面对颉利的兵锋,想要迁都退守,李世民上了个表文,自比霍去病,表示要为李渊灭颉利。\n\n因此,《问对》的问题相当大,基本可以石锤并非李靖所写。\n\n这书更像是后人假托李靖之名写的一本入门级兵法。\n\n并且还掺杂了大量的对于唐初政局见解的错误认知。】\n\n面对李靖失传的八册兵书,所有人都觉得心疼。\n\n最为心疼者当属李靖自己,写兵法这个念头他早就有了。\n\n打完突厥后更是乘兴写了个《六军镜》的开头,结果现在跟他说这苦心孤诣总结的用兵之道压根没能传下去?\n\n李靖不由得都在考虑,要不然学学陛下,抄录一份带入陵墓?\n\n“药师尽管写,至于留存后世行于天下,让朕来想办法。”\n\n李世民当即大包大揽,他如今想的分外明白:\n\n太平盛世,方为莫大之功勋。\n\n而盛世需要名将名相来彰显,需要文治武功来体现,需要善待旧臣以佐证,需要百姓太平来传颂。\n\n因此给臣子扬名,便是给自己扬名。\n\n李世民考虑起来这个简直动力满满。\n\n仿效后世的博物馆,再参考新年元正日的大陈设,一个想法已经在李世民脑海里徐徐升起。\n\n甚至李世民在心里已经给颉利留了个位置,被征服的敌人,同样也是功勋。\n\n至于颉利什么想法,李世民就不在意了。\n\n这边其乐融融呢,长孙无忌就看到了自己的名字,当即叫冤:\n\n“臣何曾有妒忌贤良!”\n\n李靖同样也要辩解一下:\n\n“勿说此秘之泄,陛下若问,臣定不会如此作答!”\n\n李世民赶忙安慰:\n\n“辅机勿忧,定为后世伪托作书者讥言污蔑。”\n\n“至于这托国事之问,朕也定不会如此相问!”\n\n李世民也不傻,老将军灭了三国,正是避嫌都来不及呢,这么直白的问辅政大臣看法岂不是给老将军挖坑?\n\n但老将军这回答,以及写在书上的行径,就仿佛主动跳进了坑,还给盖了土,殊为短智。\n\n因此李世民也只是当笑话看,好一顿安慰。\n\n尉迟敬德心中也有一点恼怒升腾,但随即就被秦琼安慰了下去:\n\n“我等陛下亲臣,守身本分即是,勿忧其他。”\n\n看着尉迟敬德点了点头,秦琼才放了点心。\n\n此时秦琼有点想念程知节了。\n\n秦王府的斗将当中,程知节打天下时能举旗先登,悍勇三军。\n\n如今治天下时,能镇守一方,庇一方太平,陛下都多有赞叹。\n\n而尉迟敬德的脾气秦琼再清楚不过,不加克制迟早惹乱子。\n\n按光幕之说法来看,尉迟敬德引退这件事多半是真的,虽然具体情况不清楚,但秦琼觉得多半跟这火爆的脾气脱不开关系。\n\n还是得多劝劝才是。\n\n此时唯有李还能面带微笑,虽为伪作,但看后世“有忠义”之说,看来结局不太差。\n\n而李靖汗还没擦完呢,便看到了“大唐国师李药师”之说。\n\n看着那子虚乌有的,对于李世民的各种教授,李靖反而放下了心。\n\n谣言最怕的莫过于九真一假。\n\n而这满纸的荒唐言,反而是只会让人当笑话看。\n\n他李靖请愿调到南方去打萧铣,不就是因为在陛下身边根本没法冒头吗?\n\n而且彼时陛下刚刚击败王世充,还用自己教?\n\n李世民也是一样的想法,并且也很宽容:\n\n“与药师问对,共作兵家开蒙之学。”\n\n“未尝不是一段佳话。”\n\n(本章完)\n\n
如果您中途有事离开,请按CTRL+D键保存当前页面至收藏夹,以便以后接着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