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八十九章 两边的差距



www.duxs8.net推荐各位书友阅读:工业大明从北平开始第一百八十九章 两边的差距
(读小说吧 www.duxs8.net)燕王府寝宫左侧,是书堂,在前寝宫与书堂之间,有座花厅,在花厅的庭中。\n\n左边搭建了一处茅亭,两只雪袂玄裳的仙鹤,正在那里刷翎理翩,右边一只大绿瓷缸,满满的清宸,养着一对玉身红眼的小龟,也在那里呷波喽藻。\n\n朱棣投喂了食物,转身拍了拍手,朱高炽才走上前,解释铁道帮助官府运递公文之事。\n\n“中华重工的体量,不向官府缴税,其实是不对的。”\n\n朱高炽的话,令朱棣刮目相看,一脸侧目,并不信任老大会这么大度。\n\n见到朱棣的神色,朱高炽不好意思的笑了起来。\n\n本想唱个高调,可惜瞒不住朱棣。\n\n也不装了,直言说道:“缴税给官府,咱不愿意,但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咱是愿意的。”\n\n向官府缴税,间接给朝廷送钱,加强朝廷的实力,以后朝廷用中华重工的税收来打自己,朱高炽疯了才会这么做。\n\n“用铁道帮助官府替代部分驿站功能,算是变相的缴税,不过这种方式,等于把税赋花在了北平行省,即获得了好名声,又减轻了百姓们的负担。”\n\n朱棣很了解自己的长子,直接问道:“你认为百姓服徭役不对?”\n\n朱高炽摇了摇头。\n\n“不能说不对,在农业社会环境下,这种方式以最小的代价,推动国家的建设。”\n\n“不过儿子有更好的方式,自然就要逐渐改变社会模式。”\n\n朱高炽谨慎的说道。\n\n“说说看。”朱棣不置可否。\n\n朱高炽沉吟片刻,整理清自己的思路,今日本来没准备说这些,不过谁让朱棣突然派人来唤他。\n\n朱棣最近对自己的理论产生了兴趣,想到了什么,立马就会找自己求证。\n\n可谓进步神速,不过朱高炽并不担心教会了徒弟饿死了老子。\n\n后世国家的经验,岂是短时间就能让朱棣看明白的。\n\n英国第一次工业革命前夕,用了一两百年才完成的市场发醛和市场创造过程,在中国被大大压缩,仅仅用了十年的时间。\n\n正是因为对乡村经济的大力支持。\n\n很多国家想要学习西方的经验,在城市集中化生产,大多都失败了,而中国大力支持农村经济,正是因为建立在对农村的重视上。\n\n在农业人口为主的国家,不先解决农村问题,那么其余所有的问题都是空中楼阁。\n\n后世从建国起,就重视农村力量,靠着农村的力量,重新统一了国家。\n\n同样,在工业化过程中,靠着大力支持农村经济,最后有利的支持工业化。\n\n这就是后世只用了十年的时间,就完成了市场的原因,两个字,农村。\n\n“百姓服徭役,虽然让朝廷和地方的开支减少,但其实对经济循环是不利的。”\n\n“在这个过程中,并没有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n\n“例如地方上组织民夫修葺道路,道路对运输是有利的,百姓们自带粮食,免费做工,看起来官府什么都没有付出,除了得到一条道路,经济上其实是亏本的。”\n\n“应该放松对百姓的管制,支持百姓大力生产,引导他们从农村走出来。”\n\n朱高炽一套接着一套,比起以前的道理,今日说的越发深奥起来,朱棣听得半懂不懂。\n\n“仔细说清楚些。”朱棣细问。\n\n“中华重工厂区有了一片新的集市,打个比方,有个卖红枣的商贩,他是农户出身。”\n\n“不少百姓家里有红枣,但运送到城市中售卖的意愿不大,是有钱不愿意挣吗?”\n\n朱高炽抛出一个问题,见朱棣瞪了眼,只能连忙主动解释。\n\n看来朱棣不是个好学生,可又不能不教。\n\n“人很难脱离习惯了的环境,对陌生的环境有畏惧,一辈子未离开故土的老百姓,更是不愿意轻易的尝试。”\n\n“然后家里的红枣,在老百姓看来没人会愿意卖,而且进城零散的卖些,赚的钱并不能引起老百姓的满意,所以不愿意浪费这个力气。”\n\n就跟后世进城卖荷花的道理一样。\n\n荷花在农村多得是,可只有极少部分人,才愿意把荷花带去城中贩卖。\n\n除了自身性格的原因,更多的是这个利润太小,吸引不了农民的兴趣。\n\n“可如果有人专门来做,以此为生,形势截然不同。”\n\n“这个人从百姓们手中购买红枣,运入城市贩卖,用更低的价格,也能获得利润。”\n\n“最后这个人赚到了钱,有了自己的生计,城市的人有价格低廉的红枣,吸引了更多的人购买,而百姓家中的红枣被收购,得到的钱也补贴了家用。”\n\n“这个经济效益,不是一加一等于二,而是一加一大于二,随着这种经济模式的大量增加,带来的经济效益,是数倍的递增模式。”\n\n“投入这个经济循环的人越多,带来的效益越大。”\n\n农村的物产不只是农作物,还有大量的野产和其他物产,后世人口爆发的情况下,农村土地仍然能提供大量的其他产物。\n\n例如鳝鱼,螃蟹,鱼虾,野物,莲蓬,菱角,皂角等等五花八门,种类繁多。\n\n“这些农村经济,体量小,规模小,利润小,没有大的经济成本,容易掉头,且灵活多变。”\n\n“更重要的是涵盖的人数多,参与的人多,以最小的代价,就能撬动更多的人进城。”\n\n中华重工每名工人的代价可不小,以及面临的市场问题,调度问题,分配问题等等。\n\n可发展的农村经济不一样,对王府和官府没有负担。\n\n只需要支持农村经济,就能自发的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是后世工业化道路的不二法门。\n\n为了支持乡镇经济,城市街道两旁布满了商店和供销社,所有机关单位临街道的办公楼下都成了商铺。\n\n二十一世纪的粮食总产量,是八十年代的一点五倍。\n\n但是人们的收入,翻了百倍不止,这就是促进生产力,工业商品增加带来的经济效益。\n\n“服役对老百姓的负担太大了,例如老百姓到驿站服役,太过影响劳动生产,而且打压了经济活力。”\n\n朱高炽知道大明北方经济不如江淮。\n\n江淮一带的百姓,宁愿多出钱,也不愿意服徭役,因为服徭役带来的损失大于多缴税,促进了一条鞭法的诞生。\n\n而北方的百姓无法接受,因为大明北方相比江淮,普遍要穷困些,所以承担不起一条鞭法。\n\n那么是江淮产金产银吗?自然不是。\n\n相反北方地广人稀,如果根据经济理论,应该才是最需要一条鞭法的地区。\n\n原因就是经济,江淮的经济发展的好,而北方的经济发展的不好。\n\n如果以粮食产量来等价经济产量,那么明中期湖广得到开发,诞生了湖广熟天下足,湖广理应要比江淮更富裕才对。\n\n而北平行省人口才两百六十万,粮食等价经济的话,就更应该要富裕。\n\n而北平终明一朝,都不是大明的经济中心。\n\n朱棣仿佛听懂了,又仿佛什么都没听懂。\n\n朱高炽没有继续灌输经济理论。\n\n后世诸多学者各个能讲的头头是道,因为有实物在眼前,谁也可以清楚的认知。\n\n但是朱棣没有看见,全凭脑海想象,难度几何倍增加,想不穿才是正常的。\n\n朱棣也没有钻牛角尖,想不通的事情,暂时先放下,突然开口说道,“布政司应该会出手打压下王府,此事你不要插手。”\n\n朱高炽愣了愣。\n\n“儿子跟布政使送了大礼,跟他前番的见面,交流的也不错,难道是敷衍咱的?”\n\n朱棣嘴角翘起。\n\n还是玩政治的好,玩政治老大终归年少,需要学习的地方还多。\n\n终于有了当老子的爽感。\n\n朱棣淡淡的说道:“人家来北平,对付王府才是正道,要是和王府交好,恐怕睡不着的人就多了。”\n\n朱高炽恍然大悟,明白了其中的道道。\n\n朱棣见老大一点就通,心里极为满意,不过又透漏了一件事。\n\n“倭寇悄悄登陆了金州,烧了几个村子,孙岩赶去的时候,倭寇已经离开。”\n\n这个消息倒是第一次得知,朱高炽内心压抑。\n\n“你现在懂了为何没人愿意承担抗倭之事了吧。”朱棣不满的说道。\n\n金州中左所属于山东。\n\n老大用抗倭的名义控制了金州中左所,山东一点反对也没有,反而乐的很,有人主动要分担责任还不好。\n\n“咱的想法没有变,抗倭是国事,不能因为畏惧责任就避之不及,我是宗亲,更没有避的道理。”\n\n朱高炽坚持说道。\n\n“而且儿子对金忠和孙岩有信心,咱相信他们,给他们一些时间,他们一定能歼灭倭寇。”\n\n朱棣见到朱高炽的态度,没有再说话。\n\n一个面对困难能坚持的人,比容易妥协的人要强十倍,朱棣不再追究此事。\n\n没多久。\n\n山东果然上疏推诿,倭寇登陆烧杀抢掠,责任在金州中左所,而金州中左所不归山东管。\n\n朱元璋看了这份奏疏,又看了北平的密疏。\n\n“哼。”\n\n朱元璋冷哼一声,丢开了山东的奏疏,他要的不是下面的人推卸责任,而是勇于任事消灭倭寇。\n\n(本章完)\n\n
如果您中途有事离开,请按CTRL+D键保存当前页面至收藏夹,以便以后接着观看!

上一页 | 工业大明从北平开始 | 下一页 | 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返回书页



如果您喜欢,请点击这里把《工业大明从北平开始》加入书架,方便以后阅读工业大明从北平开始最新章节更新连载
如果你对《工业大明从北平开始》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 点击这里 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