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六十一章 北明的心思



www.duxs8.net推荐各位书友阅读:汉风再起之帝国时代第一百六十一章 北明的心思
(读小说吧 www.duxs8.net)9月26日,镇州城。

“砰!”

在镇州武备学堂的靶场上,随着一声清脆的枪声响起,在场的诸多官员和匠人军官均不由松了一口气。

乖乖,这要是火枪不给力,炸个膛,走个火,将我大明的太子给伤了,这里所有人的脑袋都不够砍的!

“这杆火枪造价几何?”大明皇太子朱伯枢将手中的火枪交给旁边的侍从,然后转头问道。

“回殿下,每杆火枪造价在二十五块到三十块上下。”镇州火器场主事任进昌上前一步,躬身说道。

“你这价格比起从齐国购置,好像也没便宜多少。”

“殿下,军中装备的部分齐国造火枪,以价格来看,确实比我大明自产的还要便宜若干。”大明中军都督府都督佥事、镇国将军(中将)吴成浩看见任进昌有些难堪的表情,随即出言解围道:“但是,军国大事,武备供应,可不是以价格高低来论的。倘若,我大明将来战事吃紧,齐国的武器支援迟迟未至,那么即使国内生产制造成本更甚数倍,但只要能及时供给军中,那也对兵事大为有利的。昔日,中宗皇帝(延光帝,原永王)尝言,复兴大明,恢复河山,当在齐国倾助下,以我为主,自力更生,断不可将武备完全依托外援。是故,近数十年来,我大明建钢厂,开军工,办船政,无不秉持此理。如今,我大明所造器物,虽然价格稍稍高了一点,但假以时日,待匠人工艺纯熟,广用机器,必然能将其费用成本降下来。”

“吴卿所言不差。”朱伯枢点了点头,笑着说道:“民间有言,求人不如求己,也是这个道理。不过,这军械价格高了一点,但性能可不许弱了齐国所购之物。若不然,军中将士于战阵之中,怕是要吃大亏。”

“殿下所言甚是,我等万死也要将我大明军械之效用比肩齐国所造。”任进昌闻言,立时拱手应诺道。

“殿下,还需试炮吗?”吴成浩问道。

“那是自然。军中有言,火炮,乃是战争之神,更是决定战阵胜负之关键。我大明建军之路,以精兵为要,更以齐国为范,尤重火炮。如此,且瞧瞧我大明火炮之威!”

北明的军队不论是从编制管理上,还是作战模式上,基本上全盘照搬齐国军队,甚至就连军衔、参谋制度、后勤供给,以及训练操典和战术动作,也全都原封不动地移植过来。每年更是精选若干优秀学员和军官前往汉洲本土的几座军事学校进行系统化的学习和深造,同时也延请齐国的军事教官进驻北明军队中,参与具体的训练和作战指导。

可以说,北明军队就一支稍稍弱化版的齐国军队,战斗力相当不俗。

因为一直矢志于“恢复河山,重振大明”,北明政权不仅建立了一支东北亚地区最强大的海军,拥有大小舰船数量四十余艘,海军官兵八千余,还组建了一支规模达两万三千余的常备陆军,以及数十万预备役乡兵,几乎将每年财政收入的大半都用作军费,这对一个国民人口规模仅二百一十多万(不含境内众多日本、朝鲜及土著苦力)的小国而言,可谓是“穷兵赎武”。

不过,好在北明家里有矿,除了丰富的皮毛、林木、煤炭、铁矿等资源外,在银州地区(今俄罗斯马加丹州),还有几座储量不低的金银伴生矿,每年采取的黄金和白银价值超过八十万两。

另外,北明政权还在朝鲜和日本两家的身上各自插了一根“营养输送带”,不仅通过各种手段抽取他们的财富,还将他们庞大的人力资源引为己用,大力开发和建设北明所属各个领地。

很难想象,北明这种“弹丸小国”,每年赋税和官营收入高达六百多万银元,为大秦的八分之一之多,当属逆天的存在。不论从人均赋税贡献来看,还是从收税效率上比较,都远远超过秦、日、朝三国。

要知道,北明早在六十多年前,当时还是永王主政期间,就在齐国民政顾问建议下,取消了历经千年的人头税,将赋税、丁役全都摊入田亩中征收,更是取消了大明享受数百年之久的士绅优待政策,“官绅一体当差,一体纳粮”,扩大了赋税的征收人群。

至于曾经被大明朝廷忽略不计的商税和关税(即此前的市舶税),北明政权更是极为重视,不仅颁布制定了各种商税征收律令,还在地方府县和重要港口仿齐国税收管理体制设立专门的税务衙门,以图做到各种商税“应缴、必缴、全缴”的目的。

为了获得更多财源,北明政府还将盐、茶、糖等列为政府专营,每年从中获取大量收息。

除此之外,云州、镇州、苦叶岛、耿罗岛等地的煤矿、锡矿、林场、牧场、垦殖农场,也多为官办或皇家产业,也为北明政府和皇室带来大量的收益。

上述种种,使得北明财力极为充裕,从而为其实行所谓的“先军政策”,奠定坚实的基础。

因而,北明在自身人口规模少,无法建立一支规模庞大的军队的情势下,那便用钱堆出来一支装备精良、训练有素的精锐之师,来对抗他们最大的敌人——秦国。

有鉴于镇州毗邻秦国,以及其经济上的重要性,北明几乎将一半以上的陆军和三成左右的海军部署于该地区,另外,还在朝鲜的咸镜南北两道派驻了三千部队,除了加强对这片遍布山岭的地区军事控制外,还有就是防备秦军从图们江和鸭绿江方向侵入镇州。

四月间,北明闻知秦军在西域对准噶尔汗国取得一场决定性的胜利,便立时敏锐地察觉这场绵延日久的战争,可能会出现重大转折,秦军将获得战场的主动权,准噶尔的败亡或许会提早到来。那么,秦国在解决了西北边患后,其目光必将投向东北,瞄上视为他们眼中钉的北明。

五月,秦国又突然于黑龙江中游,设立海兰泡和雅克萨两处堡寨,在刺激到渤海和东丹两国紧张的神经的同时,也让北明深感震动。

秦军这是在为将来经略东北,剑指北明--相较于实力薄弱的东丹和渤海,北明应该才是他们真正的对手,开始提前布局设点了呀!

于是,北明政府除了将正在修筑的双镇铁路延长线暂时停止施工,转而紧急加修一条通往阜宁堡的战备铁路外,还在七月间,委派皇太子朱伯枢巡视镇州,对当地的工农业生产和武备防御情况,进行实地考察和督导。

太子朱伯枢抵达镇州后,未做过多停留,先是乘坐火车至双城子,随后在一队骑兵的护持下,前往兴凯湖地区。

兴凯湖左近的平原地区,皆是上好的黑土地,肥沃异常,再加上该地区水源充沛,较好的热量条件与地理位置,持续开发二十多年后,便成为镇州的大粮仓。

北明政府在数十年间,陆续往这片膏腴之地移民十数万之众,开辟良田数百万亩,设立了五六个县份,修建了密如织网的水利设施,使得该地区的农业生产得到飞速发展。

为了推动这里的农业发展,一些北明皇室贵族、勋贵豪绅也在政府的鼓动下,于兴凯湖平原购买了大量土地,招揽和雇佣廉价的朝鲜人和日本人,还从齐国采购大型农业机械,建立大型农场,生产效率极高。这些大农场主仅靠粮食买卖,就能赚取不菲的收入。

为了保住这块粮仓所在,北明在麦兰河(今位于黑龙江东部的穆棱河,该河注入兴凯湖)一线,一口气修筑了麦兰堡(今黑龙江鸡东县)、西平堡(今密山市)、麻河堡(今虎林市)三座卫城,将整个兴凯湖遮护于其后。

根据镇州当地军政官员的汇报,太子朱伯枢闻知秦国已于数年前在倭肯河畔的位置建立了一座被命名为东平卫(今七台河市)的城寨,距离麦兰河不到六十公里,其意图不言而喻。

朱伯枢指示镇州地方政府务必要将环兴凯湖地区几个县份道路进行一番大力整饬,保证在非常时期,后方的兵力和物资可以及时抵达前方第一线。

北明在这片地区开发时间早、力度大,还建立了一系列互相支撑的堡垒城寨,同时还拥有比较完善的后勤保障。若是秦军胆敢翻山越岭、远道来攻,相信以逸待劳的明军官兵定能予其重创。

要知道,秦国离镇州边界最近的两座军事重镇吉林(今吉林市)和镇宁(今哈尔滨),距离都超过四百公里,而作为前哨据点的东平卫建立时间也不过五六年光景,就算他们在此大力垦殖屯田,所产出必定有限,定然不能支撑数千大军的消耗。

若是所有军需物资都要从数百公里外的吉林或者镇宁输送,就凭那边令人蛋疼的交通条件,也根本无法支持秦军进行大规模的军事行动。

所以,在短时间内,包括兴凯湖、乌苏里江沿岸在内的整个镇州地区,其实并不担心秦军的入侵。

但是,随着秦国在西北地区的军事行动取得重大进展,留给北明政府的岁月静好时间似乎已然不多了。

在这种背景下,北明自然不能等着秦军打上门来。

这必须要做点什么!

要不要来一次先发制人?

因而,太子朱伯枢明面上巡视镇州,其实暗度陈仓,在兴凯湖转了一圈后,立即沿着乌苏里江一路北上,悄然抵达了勃利城。

他在勃利与东丹国王富德和渤海国三王子、江东都统穆特进行了一场密会,商议几家联合起来,针对秦国发动一场军事打击行动,趁着秦军尚未在辽东完成军事部署之际,拔除秦国边界地区的堡寨据点,破坏其屯田设施,人为地制造出数百公里的隔离带,以解除秦国对三家的军事威胁。

之所以是秘密会晤,盖因他们所商议的军事冒险行动,根本没有获得齐国的同意,担心遭到齐国的干涉和阻止。

众所周知,齐国目前正卷入几场海外战争当中,牵扯了他们极大的精力,暂时无力兼顾东北亚地区。对于这里的紧张对峙局势,齐国也一直强调几方要保持克制,避免爆发军事冲突。

齐国与北明签有《友好互助条约》,在北明国土遭到入侵时,有出兵保卫它的军事义务。

这要是北明和秦国打起来,爆发一场全面战争,岂不是要将齐国给彻底卷进去?

以前,你们北明的小股军队偷偷摸摸地溜进辽东和秦控朝鲜地区,搞出一些军事摩擦,不过是小打小闹,而且还不在北明合法领土内,齐国嘴上抱怨两句,也没有采取过严厉的禁止措施。

但是你想在未经我们齐国允许的情况下,贸然把事情搞大,那可莫怪我们发飙了。

虽然,囿于双方的军事义务,我们齐国肯定会对伱们北明进行必要的军事援助,也不排除会出动军队和战舰,保卫你们的领土安全。但援助物资的多寡和出兵时间的早晚,那自然由我们说了算。

你们北明在我们齐国尚未有所准备的情况下,被人家给灭了,那也怪不到我们头上,是吧?

但是,要顾忌齐国的反应,而这般坐视秦国一边在西北地区从容收拾准噶尔,一边有条不紊地在辽东地区移民实边,部署军力,那对北明来说也太过被动了。

这要是等哪天秦国在松花江、黑龙江和嫩江流域屯田垦殖积极效果显现,可以满足秦军大规模军事行动,那不得我大明要面临怎样沉重的边防压力!

要知道,三江流域的农业条件丝毫不亚于镇州,若是论气候条件、地理条件,以及面积广阔,那是更甚镇州几分,承载数百上千万人口,一点压力都没有。

所以,时间对于秦国而言,将是他们最大的助力。

每过一年,秦国在辽东地区的实力就会增长一分,凭借其雄厚的国力和庞大的人口规模,秦国一定会朝黑龙江和乌苏里江两个方向缓缓推进。

为了不坐以待毙,北明、东丹和渤海三国必须携起手来,遏制秦国在辽东地区的垦殖拓点行动,不能让其在三江流域站稳脚跟。

经过一个多月的秘密协商和讨论,三国已经初步达成共识,将在某个合适的时机,对秦国突然发难,一举打断对方在辽东地区稳步推进的步骤。

于是,朱伯枢在返回镇州后,便立即视察城中的军械生产制造情况,以为将来战事爆发后,当地的军需生产可以为明军,以及东丹和渤海提供充足的武器供应。

为长远计,有些军事冒险是非常有必要的。

不是吗?

(本章完)

如果您中途有事离开,请按CTRL+D键保存当前页面至收藏夹,以便以后接着观看!

上一页 | 汉风再起之帝国时代 | 下一页 | 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返回书页



如果您喜欢,请点击这里把《汉风再起之帝国时代》加入书架,方便以后阅读汉风再起之帝国时代最新章节更新连载
如果你对《汉风再起之帝国时代》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 点击这里 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