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望月》
www.duxs8.net推荐各位书友阅读:诗相第十三章 《望月》
(读小说吧 www.duxs8.net) 当月球轨道上绕行到太阳和地球之间,月球的黑暗面对着地球,这时叫朔,是农历每月的初一,古人们这天的月亮称为朔月,又叫新月,不过这天的月亮往往肉眼看不见,随着月亮绕地球公转两三天后,也即农历初三、四这两天,我们能看见的月亮似弓形呈小银钩样,诗人白居易曾在九月初三夜时写露似真珠月似弓。当月球绕行至地球的后面,被太阳照亮的月球面正对着地球,这时叫望,一般在农历的每月十五或十六日,这两天的月亮称为望月,也叫满月,月影呈圆形,我们有“十五月亮十六圆”的俗语,不过常常把将农历十五的月亮叫做望月,尤其是农历八月十五这天的望月,很多人都会抬头仰望它,因为这天早已经演化成为深入中国人骨髓的中秋节。从天文学角度来看,望月是指农历十五时的月亮,受人们最为关注的望月则当属中秋节,古典时期的中国文人历来有悲秋情节,再加上古人缺乏现代天文知识,而产生对月亮的崇拜情节,因此中秋节这天的圆月成为最易触动人们心绪的望月,现在的中秋节对普通民众来说,成了一家人齐齐整整的团圆夜,故演变成家好月圆庆中秋的优良传统文化。
皎皎空中孤月轮,三五共盈盈之时,尤其是中秋节这天的皎洁月光,容易激发人们的思绪,记得有一年在月圆之日,在赶回家的路上无意抬头望远方的看到前方皎洁的月光,才豁然想起是十五夜,顿时在脑海中显现唐代诗人王建的诗句“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只要不下雨,弯月挂在天空中是人们习以为常的事情,对于常见之物,人们自然会产生惰性,然而十五晚上的月亮不一样,一般是一月中最为明亮的时刻,是人们最容易举头眺望的夜里,犹如李白最为浅显易懂的古诗《静夜思》所写的那样,举头望明月。看到皎洁的月光,多会触发情思,对于那些精通诗词歌赋的人来说,才思涌现便会挥手一笔便会作诗,因此我们能读到多首古代文人因望月而创作的诗篇,小孩子的启蒙诗《静夜思》便是诗人李白望月时创作的,上面提及的诗人王建,在明月之夜创作了《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唐玄宗时期的一位出自岭南的宰相张九岭,在看到皎洁的月光后写下了他的名篇《望月怀远》。因望月而留下经典诗句的远不止李白和张九龄等人,早在南北朝时期就曾有文人墨客留下望月诗篇,不过我们能赏析到的佳作多是出自唐代,望月诗篇的天花板想必是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张九龄的《望月怀远》和王建的《望月寄杜郎中》次之,再次之的还有诗人白居易的《望月有感》和李群玉的《望月怀友》等。
《望月怀远》
(唐)张九龄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张九龄的这首望月诗因首联“海生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意境宏阔而备受后世文人的称赞,这首诗是张九龄受到政治排挤而被罢相后的作品,与其《感遇》十二首系列是差不多同时期的作品,对于厕身高位的张九龄来说,罢相到地方任职自然是非常痛苦的事情,故有安慰自己的诗句“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这首诗正是这样的背景下所作,张九龄在失意时,看到皎洁的月光,郁闷的内心使得诗意大发,便留下了这首经典作品和《感遇》系列诗。诗的大意是海上升起一轮明月,你我虽各在天涯却可仰望同一轮明月,故乡亲人埋怨月夜漫长,整夜无眠的思念情人,熄灭蜡烛怜爱满屋子里的月光,我披衣在屋内徘徊深感夜露寒凉,无法忍受未能将月光捧给你,但愿能够与你在梦乡相见。从诗的大意中可以看出,这是一首月夜怀念远方亲人的诗篇,是作者远离家乡后,看到盈盈月光后触发思念之情而写的,也是遭受贬谪后内心郁闷后激发才思而写的。
首联“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与张若虚《春江花月夜》开篇“海上明月共潮生”一样具有雄浑广阔的意境,月出东斗是平常的自然景象,但是经过诗人的酝酿下成为备受称赞的经典名句。描写望月的诗词歌赋很多,前者有辞赋家谢庄在《月赋》写的“隔千里兮共明月”,后来者有北宋词人苏轼的名句“千里共婵娟”,婵娟即月亮的意思,显得更具有文化积淀,在不同的文学体裁中以不同的手法描写明月,相体裁衣却达到了一致的艺术效果。“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即表示诗人对着月亮而久不能寐,甚至达到整夜通宵无眠的状态,长夜漫漫,自然的很思念远方的亲人,上承前两句远在天涯但可共赏明月之意,用语行云流水,凸显古诗的气韵。第五、六两句“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是满屋子的明亮的月光,吹灭照明的蜡烛,怜爱这么皎洁的月色,披着衣服在门庭里徘徊,思绪浓烈,这两句深刻的描绘出作者深夜无眠的场景。最后两句“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像我们鉴赏古诗词中的直抒胸臆,表示虽无法将美好的月光捧给你,但愿可在梦乡里与你相见,化解我浓烈的思念之情,这两句中用“不堪”字眼,巧妙的用消极用词呈现出自己的真挚情感,意境深远,若非情到浓时想必无法道出此句。
《望月有感》
(唐)白居易
时难年荒世业空,弟兄羁旅各西东。
田园寥落干戈后,骨肉流离道路中。
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
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
从诗题可以看出,白居易因望明月而创作的这首诗,这首诗有段序言,写到“自河南经乱,关内阻饥,兄弟离散,各在一处,因望月有感,聊书所怀”,意思即是说,自从河南地区经历战乱后,因漕运受阻致使关内一带饥荒四起,我们兄弟几人因此流离各自在一处,因看见明月而有所感想,于是即兴赋诗一首抒发自己的怀想。序言中,还提到这首诗是寄给身处浮梁的大哥,於潜的七哥,乌江的十五哥及在符离和下邽的弟弟妹妹,还有弟弟妹妹若干,其中名叫白行简的弟弟因著有《李娃传》和《天地阴阳交欢大乐赋》而较有历史名气,白居易也叫白二十二,即自己在家族里面排行第二十二位,足见白居易同辈的兄弟姐妹之多,在古代也只有钟鸣鼎食之家才能有这么多的兄弟姐妹,再者,晚年的白居易圈养歌伎三十多位,也充分表明白居易家里资财及世业的丰厚。从白居易这首诗可以看出,望月时分是容易激发诗人们的感怀情绪的,才得以赋诗,张九龄的名作《望月怀远》同样如此,他在院子里徘徊的望着皎洁的明月,思念亲友的情绪涌上心头,从而赋诗成佳作。当然,望月只是诱因,真正让诗人情思涌现的原因,多是诗人处于境遇不佳状态,犹如白居易在诗中提及的时难年荒和骨肉流离。或许是因为白居易受达则兼济天下的思想影响较深以及非常强的共情能力,他的很多诗篇都充分反映出底层老百姓的艰辛生活,他所创作的《卖炭翁》中最矛盾的经典诗句“可伶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应是很多人都知晓的名言,从两句诗句足以展现出白居易对基层百姓的人文关怀精神,犹如这首《望月有感》提到的战乱以及骨肉流离,对白居易的影响无非是时难年荒世业空,而对于很多老百姓却是面临生存困境乃至失去生命的危险,但是白居易在诗句中所白描的,多是普通百姓的境遇,可见他被誉为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可谓实至名归。
白居易望月而赋的这首七言律诗言简意赅,时局艰难遭遇大荒,世代家业荡然成空,彼此兄弟之间分散各地你西我东,战乱过后的田园荒芜寥落,骨肉逃散在异乡道路中,从这首诗首联和颔联可知,战乱对任何人都有很大的影响,白居易人生轨迹主要是中唐时期,这个时期藩镇割据,藩镇节度使争权夺利可以不服从朝廷,听调不听宣,甚至轻而易举的发动叛乱。从首联可以看出,白居易家里有世代相传的家业,因战乱使得产业损失巨大,骨肉兄弟们为了生计,抑或为了维持家业不得不离乡背井,各奔西东,颔联则写到,虽然战争结束了,但是战乱带来的田园荒芜,骨肉亲人仍流离失所,前两联以白居易的自身经历和所见所闻而描写出战乱给人民带来的无穷无尽的灾难,乃至自己的家业都受重大影响,至于那些基层老百姓,落得个土地荒芜流离失所的境地。接着诗人在颈联“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中以“雁与蓬”作对比,形容手足分散天各一方,犹如纷飞千里的孤雁只能形影相吊,辞乡流离就像深秋里断根的蓬草随风飘荡,这两句形容战乱中的难民颇为贴切,传神的反映出人民流离失所的悲凉,揭示了人民饱经战乱的零落之苦。尾联“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则是作者的抒情之言,用自古以来就令人无限遐想的“明月”点出诗题之意,想着兄弟几人分处五个地方,也只能通过共同的明月寄托相思之情,遥望同一片天空下的明月,想必分处五地的兄弟也和自己一样因思念彼此而泪流垂下。作者采用白描的手法,采用家常用语,抒发了人们共有而不是人们轻而易举可道出的真情实感,整首诗未借用典故也不事文藻,话语浅白平实但是蕴意精妙,是一首淳朴真挚,引人共鸣的佳作。
《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
(唐)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是唐代诗人王建在中秋月圆之夜想起远方的朋友杜郎中而创作的七言绝句,此诗题目下注明“时会琴客”,表明诗人是在佳节时朋友相聚,并非自己独自吟诗。寄杜郎中,表明是邮寄给朋友的,但是诗题标注会琴客,可见是作者在中秋佳节时,是有与会弹琴的朋友共同赏月,不过这位近在咫尺的琴客,想必没有远在他乡的杜郎中重要,这种情形在现实生活中很常见,看似一群亲朋好友开开心心的聚在一起欣赏圆月,而主人翁内心想的却是远方的他。这首诗前两句“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采用了工整的对仗手法,“中庭地白”有点类似李白诗句“床前明月光,凝是地上霜”的感觉,即中庭在月色的照耀下,地面却给人白净的错觉,树栖鸦应该作者听到的结果,在夜色下,想必难以目视到鹊鸦栖息在树上,它既描写出鹊鸦栖息在树枝上的动景,又烘托出夜里的寂静,冷露无声湿桂花则是进一步渲染中秋月圆之夜,描写出中秋时间寒气袭人,而桂花怡人的情景。最后两句“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直接描写作者内心的秋思之情,月明之夜,人只需抬头仰望便能看见,似乎告诉远方的朋友,尽管人人都在赏月,但只有我有秋思之情。作者自己望月之时有浓烈的怀人之情,明明是想念远方的杜郎中,却偏偏说“秋思落谁家”,意思即告诉远方的朋友,我并不知道秋思会落谁家,采用留白的方式告诉朋友,我的秋思是不是落到你那里,这种写法看似无理,然而却凸显诗人的艺术手法高超,表现的意蕴深沉有内涵,而且采用“落”字恰到好处,给人生动形象的感觉,好似作者对朋友的想念之情像清辉的月光一样洒落到朋友那里。
不知道是否是因为现代注重古典文学的宣传教育,还是张九龄的这首《望月怀远》过于有教育价值,这首诗竟然出现在儿子读幼儿园的教科书里,令我耳目一新的是,尚处于幼儿园阶段的孩子便开始学习这么有意境的诗篇,更为意外的是,从网上看到一些家长从幼儿园开始便教孩子背诵一些成年人方能读懂的诗篇。在教导孩子背诵古诗词时,深刻的领悟到,孩子在老师的教导下,学习方面远比父母教导来的快且效率高,也即很多时候,父母敦促孩子学习知识确实不如教师有效率,论学习知识,老师重要于家长,不过要想真正让子女成才,父母教育却远比老师重要,因为教师的责任只是教导基本知识,而成才的责任在于父母。
描写十五夜月圆的诗句很多,尤其是中秋节的诗词更多,悲秋情节浓郁的中国文学,秋思则是历久弥新的主题,尽管今人很难像古人写出很有诗意的作品,但是秋季的月圆之夜的确容易让人徒增苍茫辽阔的心境,在中秋节的月圆之夜更容易激发人们的秋思之情。中秋望月之作,最为出名的恐怕要属苏轼的《水调歌头》,也是中秋望月时思念远方的亲人,思念远方的弟弟苏辙,写出经典名言“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句和张九龄的名句“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在思想境界上相似,是人们望月时产生的最为真挚动人的情感表露。
如果您中途有事离开,请按CTRL+D键保存当前页面至收藏夹,以便以后接着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