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释和答疑
www.duxs8.net推荐各位书友阅读:上命昭唐注释和答疑
(读小说吧 www.duxs8.net) 看到有一些读者对中晚唐军事比较生僻,故根据中唐河东节度使下辖的管理衙军的都虞侯李荃写的《太白阴经》做几个注释。这不是单章,单纯注释说明一下。老家伙跳过,仅给不熟悉的读者看看。
一,什么是战锋?
经曰:统六军之众,将百万之师,而无选锋,浑而杂用,则智者无所施其谋,辨者无所施其说,勇者无所奋其敢…简单说就是,开战之前,要选一批特种兵出来,站在第一线。
这一批特种兵,谓之曰:锋。
分为几类。
有引五石之弓矢贯重札,戈矛剑戟便於利用,陆搏犀兕,水攫鼋鼍,佻身捕虏,搴旗摭鼓者,名曰:猛毅之士。这部分是货真价实的老杀材,花兵,什么兵器都玩得贼溜。力能开五石弓,披贯铁甲而格斗数人。一般都是打过几十仗而不死的人形高达。轻生死、智商高、有眼力见,都是以一当十的绝对猛人。哪怕打了败仗,也不会慌。书里的小王就属于这类。
有立乘奔马,左右超忽,踰越城堡,出入庐舍,而亡形迹者,名曰:矫捷之士。说直白点吧,就是单枪匹马在敌后活动,而你几乎很难抓住的飞檐走壁的侦察兵。
有往返三百里不及夕者,名曰:疾足之士。神行太保!一句话,善于奔跑,耐力好,马拉松战士。
有力负六百三十斤行五十步者,或二百四十斤者,名曰:巨力之士。这种武夫可以举着磨盘在你面前哈哈大笑,走团团转…
开战之前,为着取胜计,将帅就会想办法把这部分杀材选出来,集中成“战锋”,到一线站着。这种武夫,成百上千往那一站,新兵就会吓尿。昭宗讨李茂贞、王行瑜,岐、邠两镇选了部分战锋站在前头,禁军远远看到,直接一哄而散。
一般而言,这部分人要是崩了,或者士气衰落,那主帅就可以收拾大队准备跑路了。别想着补救了,没用。
二,什么是击槊。击槊到底是怎么击的?
仍然以河东衙军的军事风格作为例子。
一军12500人,以10兵为一火,合1250火;然后根据接战面积,划分战段——人守地一尺六寸。什么意思呢?你是一名武夫。面对即将到来的击槊,节度使的命令传到兵马使,兵马使下达到十将,十将挨个告知火长,火长再告诉你们几个大头兵。然后,你和你的同袍每个人会得到“一尺六寸”的防区。无法后退,无法转身,只能稳住阵脚,奋力向前。
再有——以三千七百五十人为奇兵,余八千七百五十人分为八阵。守地一千七百五十尺。意思是,除了你们这些被按在一线的三千多人,后方七千多人的大队就站在你们背后,轮番等待替补。然后你们这一军守地1750尺。这个宽度,就是你们这一军的底线。
同时,你们的大队七千多人也不是随便站队的,不是电视剧里的方阵。而是八阵。
“天阵居乾为天门。地阵居坤为地门。”
“风阵居巽为风门,云阵居坎为云门。”
“飞龙居震为飞龙门。虎翼居兑为虎翼门。”
“鸟翔居离为鸟翔门。蛇蟠居艮为蛇蟠门。”
“天地风云为四正。龙虎鸟蛇为四奇。乾坤巽坎为阖门。震兑离艮为开门。”
比较复杂,我简单点解释,就是会根据武夫的技能、士气、素质、胆量、兵种划分为若干小阵,授予旗帜。分为正兵阵、奇兵阵,通过留出来的通道相互接应、援助。为啥说晚唐武夫军事素养高?因为这是大伙公认的基本功。你连阵法都弄不好,大阵一触即溃,要你这兵马使何用?
总结:打起来之后,阵列未崩溃前,双方就是在“一千七百五十尺”这个宽度上击槊,武夫们手持四五米的槊,互捅。往往是成百上千把铁槊在空中丛刺。非常残忍,非常血腥。画面大伙可以想象一下。如果你是武夫,你体力不支了该怎么办?你的槊卡在了槊丛里,握不住了,该怎么办?如果你被对方拖出阵列,会是什么下场?捅成肉泥!
这是一万对一万的常规击槊。
如果是几万对几万——总宽度——“守地一万六千尺”起步,换算成李世民的脚步,得二千六百六十六步,余四尺,换算成里,得七里。那画面…
唐人的战斗技术很精细,但一线厮杀一般而言就是这样粗暴而直接。击槊,互捅!捅步兵,捅骑兵,捅翻一切。
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那种白刃战,很少发生。分为三种情况,要不就是柏乡之战那种,双方都是精锐,阵列崩溃后,双方杀红了眼,谁也不肯后退,嗷嗷叫着互砍。主帅下令,武夫们也不走。要不就是一方兵败如山倒,另一方追杀溃兵。要不就是行军途中遭到猛烈进攻。
比如书里的渼陂泽,岐人压根没想到主角会带着骑卒半路绕道突袭,等收到斥候情报的时候,布阵已经来不及了。
再比如长春宫之战,三千同州军撤往大荔途中被主角中途阻击。他们反应快,完成了布阵。本章我写的比较细,那就是一场经典的骑兵围杀小规模步兵的战斗,跟剥橘子似的,骑兵围着你兜圈,不断用马槊找机会把人往出来拖。为什么这么做?因为马槊比步槊还长,他够得着你,你够不到他。憋屈吗?
三,主角拥有后世的见识,能不能采用一下戚继光的兵法,用纪效新书练兵?
不是不行。但我打个比方,汴军两万人排成阵列,等你来击槊,你就是把原班戚家军拿过来,打得赢吗。明朝军队的体制有他的过人之处,但不适合这种情况。你让武夫们用这种战法和去敌人作战,那是要造反的。当然,随着剧情发展,比如后期进入南方作战,面对地形复杂的情况,无法排阵击槊,明朝军队的一些优秀战技是可以拿过来的。
额外解答几个问题。
一,名将。
许多书友建议收集名将。个人没这癖好,这是其一。其二,你们熟知的符存审、杨师厚、郭崇韬、刘知俊等等五代名将,在这会几乎全是喽啰。符存审投奔李克用的时候仅仅只是李罕之麾下的一名列校,跟大头兵差不多。所以书里才会出现他被李克用随手打发到长安,陪嫁闺女的剧情。
再比如杨师厚,先是转投李克用,但河东最不缺的就是武夫,他根本出不了头,后来犯了事,转投朱温,朱温也只是打发他了一个衙内的身份。在书里这个时间里,他在汴军之中,真就一根葱。
有书友说,现在符存审在麾下,应该授予重任。我知道这个武夫很异类,有道德,有操守,不造反,也有本事。但主角现在是一个势力团伙,晋升得有规矩。随手就拔为大将,其他将领怎么想?这厮什么功劳都没有,凭什么?而且主角在给小符机会啊,现在小符已经是中军校尉,带着一千多人护送使者到西域出使了,任务圆满完成,肯定有提拔嘛。
不要对名将抱有滤镜。时势造英雄,就如符存审,如果他没做出去太原的选择,历史上根本不会有这么一号人,甚至连他的名字都不会留下。最多记载一句——及罕之势蹙,其众符存审等亡去。
人生就是这样。很多时候一个不起眼的选择就会改变人的一生。相信许多书友也有类似感受——如果我当初没有报考那个专业,如果我当初没有选择在这个公司工作,如果我没有爱上那个人,如果我考研,如果我考公,如果我跳槽…如果我没有看这本书…
时势造英雄,这是其一。其二,晚唐这个社会环境,不缺会打仗的武夫。许多人只是像符存审那样差一个机会,差一个正确的选择。
二,官制,政治。
唐代官职我就不仔细介绍了,大伙自行查询,书里也有写。最近写到吐蕃,许多书友提出疑问。我没在书里做科普,比较占篇幅,有水字数的嫌疑。在这简单说一下,吐蕃这个节点,中央政权已经灭亡了,中央官制就不说了。地方上跟唐朝差不多,节度使、观察使一应俱全,下有都护、大都督、守备、安抚、税官、水官、西本、秘书官、节儿。节儿对标内地,就是刺史。除此以外,还有什么讨击使、部落使,乱七八糟的。当然,这些玩意都是吐蕃军阀们自封的。中央都亡了,谁来给他们封?
唯一需要大伙注意的是僧官,吐蕃是一个神道教国家,以佛为神,佛教是统治阶级食物链的顶端。在他们的宰相当中,以沙门僧身宰相为最尊。许多官员都有僧人身份,要么真和尚,要么名誉和尚。表现突出的汉人、突厥人、回鹘人,会被授予僧官身份,直白点说就是抬旗…
三,目前主角扩张,打下来的土地会采用什么政治制度?
许多人建议上明清的制度。为免有人指责我捧一踩一,我先申明,我不是捧一踩一。
先说说明朝的三司制吧。地方上,一个省,按察使、布政使、都指挥使三司分立,分管州县日常事务。有人造反,就派个大臣来,当巡抚统筹大局。如果战争蔓延范围大,就扩大巡抚的统领权限。如果涉及到几个省,就派总督。干完活,巡抚、总督拍屁股走人,回朝。
但明朝的事大家也清楚,后续巡抚、总督的设立几乎成了常态,为啥,因为地方上狗屁倒灶的破事多,不得不常驻巡抚。
书里这个情况,事多不多?肯定多啊。像河西这种地方,大大小小的山头、豪强乱成一锅粥,打完就没事了?打一次就搞定了?肯定不可能啊。
总而言之,三司制是建立在对地方强大的控制力和渗透力度的基础上,而这需要设置大量部门、岗位,增添大量官、吏,砸钱砸人以此强化统治。主角现在勒紧裤腰带过日子,肯定没法把资源用来堆积冗官。很简单,目前这个节点决定政权安全、成败的,是军队。堆积冗官的确能强化统治,但用于官的开支多一文,用于武夫的钱就少一文。一旦财政出现问题,轻者像德宗那样被武夫们陈兵丹凤,让圣人滚出来答话。重者阖家富贵。
目前,置郡太守、尉,在不增加成本的情况初步分下权,没问题。后续等政权安全了,财政日益宽裕,基本排除亡国之危,主角会调整。
更新晚点。
别说——“有这功夫不如多写一章。”哈哈,哪怕不写这些,我每天产量也就五千,精神封印了我,每次写到五千字就不想写了。天公和另一位书友的上盟,抽空加更。
如果您中途有事离开,请按CTRL+D键保存当前页面至收藏夹,以便以后接着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