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53章 京察
www.duxs8.net推荐各位书友阅读:崇祯十五年第1153章 京察
(读小说吧 www.duxs8.net) ……
比起昨日,《三文日报》今日的评论更加直接,更加犀利,只差没有把反对“摊丁入亩”的官员说成了贪官奸主的同党了。
很多官员看了,都是心神惴惴,脸色发白--如果《三文日报》传达的是陛下的意思,那他们还敢反对吗?
但也有恼羞成怒的,有人到顺天府衙告发,说《三文日报》日报妄议朝政,应该查封,有人在户部讨论时,直接提出,《三文日报》祸乱人心,搅扰朝廷大政,和保定巡抚徐标内外呼应,有结党干政之嫌……
但《三文日报》岿然不动。
对于众人的举发,现任的顺天府尹吴麟征没有任何反应。
到这时,所有人都明白,徐标的上疏,《三文日报》的响应,怕都是隆武陛下的意思啊。
十一。
隆武帝举行上午朝,将保定巡抚徐标的奏疏交于户部和内阁讨论--隆武帝没有多说,但众臣却都已经明白圣心所在了。
两日后,十三日。
再一次上午朝。
户部侍郎堵胤锡认为徐标所说有理,“摊丁入亩,地丁合一”之法,可以在保定试行。保定成功了,再向全国推广。
首辅蒋德璟也赞同,
但反对者也有,都察院提出,徐标所说摊丁入亩,取消丁税,将丁税摊到田亩中,看似好事,但田亩收成不一,良莠不等,如果摊得不均,怕要惹出动乱,因此非有明确清晰的判断标注才可以。
又说士绅都有免赋的田亩,那么摊派“丁税”的时候,这些田亩是不是也要交纳呢?
还有,各地藩王亲王、宗室免赋的土地,是不是也要分摊“丁税”呢?
听到藩王,大殿立刻就静寂了下来。
《宗室条例》正在重新修订中,从全年到现在,已经进行了三四个月,大小会议开了几十次,大致方案都已经定下了,就剩下一些小细节仍需要敲定,殿中群臣对于《宗室条例》修改内容,大概也都有了解,知道陛下这一次是真下了狠心,对于宗室权利进行了大范围的压缩和限制,对于爵位,更是大刀阔斧的削砍,除了亲王和郡王之外,下面的将军和中尉,以后都只是荣誉职,不再从朝廷领取宗禄,这一来,他们手里的田地,就成了他们维生的资本,如果“摊丁入亩”将他们的田地也加入其中,等于在被削除爵位之后,又狠狠地割了他们一刀。
削爵的消息传出之后,各地宗室已经有反弹,如果再加上摊丁入亩,他们对陛下必然更加怨恨。
不知道陛下有没有这样的狠心?
“当然要交!”
隆武帝清朗坚定的声音从御座之上传来:“如今朝廷财政困窘,宗室更应该一体同心,为国分忧,岂有置身事外,而将所有丁税都加到士绅百姓头上的道理?不但藩王,就是朕的皇庄,也得分摊丁税,唯一例外的就是将士们的军饷田和军功田,军饷田乃是将士们饷银的补充,不应再加,但军功田既然已经为将士私有,那就需要在田赋之外,再分摊丁银。”
陛下一言而断,连自己的皇庄都要归于摊丁入亩,藩王的田地自然也就没有什么好说的了。
群臣也不能有意见,皇帝自己的利益都出让了,他们还有什么好反对的。
“陛下圣明。”
但内阁五辅依然是忧心忡忡,他们清楚的知道,这道旨意一出,天下士绅对朝廷、对陛下会有强烈的不满,人心动摇,于大明江山社稷不利。其间的利害,他们反复向陛下劝谏、讲明,但陛下心志坚定。
“卿等的忧虑,朕明白,但这一件事,朕非做不可,不然天下穷者愈穷,富者愈富,但是遇上灾祸,李自成张献忠之流,就会层出不穷,朕灭了李自成和张献忠,但我大明以后是不是还能有朕这样的皇太子和皇帝,朕不敢保证,因此,只有摊丁入亩,减轻穷民的负担,才不至于有下一个李自成和张献忠,我大明也才能长治久安啊。”
“朕知道,摊丁入亩一出,那些有田有地的士绅,必然会对朕不满,但朕不惧。”
“道之所在,虽千万人吾往矣!”
……
于是隆武帝发出诏令,令徐标制定具体办法,上报朝廷,要求做到一视同仁、对国课无损,于黎民有益。
徐标早有筹划,于是再次上疏,将自己的计划说出。
--所有地亩分为三等,等级不同,所负担的丁银也是不同,好地多摊,赖地少摊,隆武帝阅罢,认为“筹度极当”,遂令徐标在保定地区试行---当然了,这是后话,现在朝议的结果,只是令徐标速速制定详细的分摊办法,然后上报朝廷。
虽然没有定论,但所有人都知道:“摊丁入亩,地丁合一”之事,已经是不可阻止,未来必将在全国实行。
连陛下的皇庄,藩王的土地都不能免,还有谁能挡?
消息传出,天下的穷民都是开心,高呼万岁,但是摊丁入亩推行开来,以后他们每年就不用再交“丁税”了,可以省下一大笔的钱,而有田的士绅却都是不满,这么一改革,等于他们每一年要向朝廷多交很多的钱粮。
更不用说,朝廷这一次一视同仁,对于士绅免赋的田亩,居然也要被纳入“摊丁入亩”的田地之中,因此士绅们十分不满,原来在这之前,在他们心目中,隆武帝攘外安内,扫平流贼,抗击建虏,是大明有史以来的第一明君,但摊丁入亩,损害到他们的实际利益之后,他们对隆武帝的好感,大大下降,原本在士绅之间传颂的,对隆武帝的赞歌,一下就销声匿迹了。
而紫荆城中的朱慈烺也知道,他和士绅的蜜月期,已经是结束了,接下来,他还要面对更多的挑战。
要面对挑战,就需要有更多的武器,同时也需要有更多的能坚决执行他命令的官员……
想到此,朱慈烺目光看向了御案上的两份奏疏。
一份京察。
一份是举荐钱谦益的奏疏。
……
正月十六日,内阁六部和都察院官员异动。
南京礼部尚书钱谦益调任京师,为都察院左都御史,原都察院左都御史方岳贡,调任南京,为礼部尚书,等于两人调换了一下位置。
原户部尚书傅永淳调往南京,为南京户部尚书,吏部尚书倪元璐转任户部尚书,吏部尚书的空缺,则由内阁三辅袁继咸兼任,户部侍郎堵胤锡,转调吏部,为吏部侍郎。
消息传出,群臣私下里立刻议论。
----今年为隆武二年,是为六年一次的京察年,京察乃是大明惯例,每六年要对南北两京的官员进行一次大考察,谓之“京察”。京察时,四品以上的官员由皇帝亲自考察,四品以下的官员由吏部、都察院会同考察,如果考核不合格的官员,会被贬职,甚至是罢黜,削职为民。
--照例,京察乃是吏部和都察院的权责,内阁是不能插手的。
当然了,事在人为,张居正为首辅时,就曾经插手过京察,将一些原本是乙等的官员,改为甲等。
京察有贪、酷、浮躁、不及、老、病、疲、不谨八个判词,考满则有称职(甲)、平常(乙)、不称职(丙)三种标准。
最初,京察是相当严厉和严苛的,但明中期以后,考核制度逐渐废弛,渐渐流于形式,或者是沦为党派之间排除异己的一个工具,“黜贪存良”的意义也渐渐不存在了。
朱慈烺要想整顿吏治,振作官场,清除一些顽固,非得从严京察不可。
而要从严京察,就得有左都御史和吏部的完全配合---左都御史方岳贡虽然是一个清官,也是一个直臣,但性子过于古板守旧,和刘宗周黄道周同出一辙,如果继续由他执掌都察院,朱慈烺想要在今年京察中,清除一些占据要害,顽固守旧的官员,怕是根本做不到的。
但左都御史不是轻易就可以替换的,能担任左都御史的,都非得是德高望重之人不可。
这也是朱慈烺拔擢钱谦益,将他从南京调到北京的原因。
钱谦益威望足够,而且坐了这么多年的冷板凳,先被提为南京礼部尚书,现在又来到京师,成为实实在在的左都御史,心中必然感激,以他的圆滑和机巧,一定知道该怎么报答皇帝陛下的知遇之恩。
对于隆武帝忽然调换方岳贡和钱谦益,朝臣并非没有异议,其中四辅范景文就反对,他说,宪台无过,何以忽然要调到南京?钱牧斋虽然有才,但谏言并非其所长,更何况钱牧斋当年主考南直隶之时,考生作弊,钱牧斋身为主考,有失察之责,先帝遂不再任用,现在任其为左都御史,怕是不妥。
宪台,左都御史的尊称。
“先帝不用钱牧斋,不过是因为温体仁之故,温体仁平庸之辈,外忠内奸,苟以充位,遗患多多,朕岂能因他而不用钱谦益?”
但朱慈烺不理。
……
过往京察,四品以上官员,用“自陈疏”的形式,向皇帝报告过去六年的工作,并谦虚自省,说自己做的不够好,希望皇帝能够罢黜自己,选用其他贤能。皇帝在看完自陈疏后,通常对臣子多加鼓励,然后将其留任--每一次都是如此,行礼如仪,如表演一般,甚至皇帝到底有没有看臣子们所写的“自陈疏”?其实都是一个疑问。
而四品以下官员,则是不同,除了政绩之外,更多的是看党争,又或者是南北之争、、乡籍之争、师生之争,
总之,但有关系,即便政绩不佳,也可为甲等、最不济也是乙等,可以继续留在京师,如果没有关系,那就对不起了。
天启年时,阉党主持京察,大杀四品以下的东林和清流,东林主持京察之时,则又将四品以下的阉党全部赶出京师。你来我往,好不热闹,其间没有多少政绩的考核,全部都是党同伐异。
但这一次的京察却不同,早在年前,隆武陛下就有明旨,这一次京察臣子们不必写“自陈疏”,官员也不必到吏部、都察院接受问询,今年的考核,只以政绩为标准,其他一概不论。
户部的政绩是收了多少税银?攒了多少粮?下面的各个分司,什么十三清吏司,广盈库、军储仓,各司主官交叉询问,详细记载。
同样,兵部是练了多少兵?内外战事的筹措?工部修了多少路,造了多少大炮甲胄和火器?吏部则是你挑选任命的官员,是否合格,是否有贪墨?刑部是否有冤案?礼部比较空泛,但依然有一些政绩是可以考核的。
六部之外,内阁九卿,顺天府尹,京师所有的官员,这一次都是政绩挂帅,唯政绩论,过去的那些虚招,什么“自陈疏”“相互拉抬”之类的,全部取消。
为保京察的顺利,在钱谦益之外,朱慈烺将自己最信任,也最了解自己心思的堵胤锡,调往吏部,担任侍郎,同时令袁继咸兼任吏部尚书-----因为袁继咸是大学士,内阁三辅,担着内阁的担子,对于吏部的事情,肯定不能像专职的吏部尚书那样,事事亲为,这一来,就为侍郎堵胤锡放宽了更多的权力。
也就是说,这一次的京察,四品以下官员的考核,吏部侍郎堵胤锡将是主导。
至于户部,堵胤锡在户部这一年多,户部工作基本已经捋顺,倪元璐又是一个理财大家,由他执掌户部,朝廷足可以放心。
“有政绩者用,无政绩者废,开明者者用,顽固者降,支持朝廷大政的用,不支持的,黜!”
这是隆武帝对堵胤锡的叮嘱。
京察之外,吏部还管着地方官员的考核,和京官京察一样,地方官员也是政绩第一,
治下人口是否增加?税赋是否增加?是为考核的两大指标,两个都是正向,方有可能是甲等,也才有升官的可能。
一项不合,是为乙等,原地续任。
两项都达不到,直接罢官。
所以隆武帝任命堵胤锡为吏部郎中,不止为京察,也为地方官的考核。
————感谢“书友6672”、神马赛克、T5NALA、龙畅天下等书友的打赏,谢谢~~
如果您中途有事离开,请按CTRL+D键保存当前页面至收藏夹,以便以后接着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