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一十二章子贡赎人
www.duxs8.net推荐各位书友阅读:北宋大山贼第三百一十二章子贡赎人
(读小说吧 www.duxs8.net) 所以,只要有点身份的人就不会把他们给当回事!
但是在大秦可就不是那么回事了。
他们基层官员是有上升渠道的,并且上升渠道还非常之通畅,只要你有能力,就算是升任到内阁阁老也不是不可能。
那些科举出身的天之骄子,也是和他们一个起点,都是需要从基层做起的。
所以,现在很多人都十分的给这些基层官员面子,因为不一定啥时候人家就升迁了。
也正是因为如此,大秦的行政效率要比大宋高很多!
因为在大秦,只要办好事情,才能升官!
最起码目前是这样的,大秦才刚刚开国,再加上陈言下狠手处理了一批贪官污吏,大秦的官场还是很清廉的。
基层官员做好了准备,然后就开始出售债券。
排队排在最前面的人上前来。
然后便开始交钱,登记,拿好债券凭证。
“某家李荣昌,虽为一商人,但亦有报国志,今日为大秦捐钱五百贯。”
一个刚刚才将五百贯面额的战争债券凭证拿到手的商人开口大声的说道,说着他就拿出了那张战争债券的凭证。
刺啦一声,凭证被当场撕碎!
然后他拍了拍手,转身离去。
人群中有人见此一幕,也是站出来说道。
“某家徐文达,今日为大秦捐钱一百贯!”
说着,一个年轻书生就想要学习刚刚那商人,撕掉手中的债券凭证。
嘶啦!
债券凭证被撕,他也是一脸的坦然开口说道。
“商贾贱业亦有报国志,吾等读书人岂可落于人后!”
他的话音落下,人群中瞬间有好几人站了出来,纷纷撕掉了自己手中拿的债券凭证。
只是就在这时,户部的基层官员却是连忙阻止道。
“诸位,不可啊!想要支持朝廷,购买些战争债券便可,为何要撕掉它。”
徐文达看了一眼户部基层官员开口说道。
“某家为读书人,心有报国志。”
“不可,千万不可,这位公子您家里或许家资丰厚,不在乎这些钱财,全当捐助朝廷出兵了。”
“可是这大秦不都是不缺钱之人,很多百姓都是拿出家中的积蓄来购买战争债券,支援朝廷出兵的。”
“您能不在乎这些钱,撕掉凭证,可他们不行,要是都向您学习,还有何人敢来购买朝廷的债券啊。”
户部官员连忙解释道。
“公子为读书人,岂不闻孔圣与孔门十哲子贡赎人的故事吗?”
一旁的人群见此一幕,纷纷陷入了沉思之中。
端木赐,复姓端木,字子贡。
儒商鼻祖,春秋末年卫国人。孔子的得意门生,儒客杰出代表,孔门十哲之一,善于雄辩,且有干济才,办事通达,曾任鲁国、卫国的丞相。还善于经商,是孔子弟子中的首富。
鲁国之法,鲁人为人臣妾于诸侯,有能赎之者,取其金于府。子贡赎鲁人于诸侯,来而让不取其金。孔子曰:“赐失之矣。自今以往,鲁人不赎人矣。取其金则无损于行,不取其金则不复赎人矣。”
翻译一下也就是。
鲁国有一条法律,鲁国人在国外沦为奴隶,有人能把他们赎出来的,可以到国库中报销赎金。
有一次,孔子的弟子子贡在国外赎了一个鲁国人,回国后拒绝收下国家赔偿金。
孔子说:“赐呀,你采取的不是好办法。从今以后,鲁国人就不肯再替沦为奴隶的本国同胞赎身了。你如果收回国家的补偿金,并不会损害你的行为的价值;而你不肯拿回你抵付的钱,别人就不肯再赎人了。”
“子贡赎人”自损财物做了一件好事,本应该被树为道德典范,孔子为何反而要批评他?
其实鲁国那条法律的用意是为了鼓励每一个人只要有机会,就可以惠而不费地做一件大好事,那怕你暂时没有预付赎金的能力,也应该去借来赎金为同胞赎身,因为你不会损失任何东西。
子贡的错误在于把原本人人都能达到的道德标准超拔到了大多数人难以企及的高度。如果鲁国君主为子贡之举树为典范,大肆通报、嘉奖、宣传乃至全国推广,会有什么后果?
一、社会表面的道德标准提高了,人人都表态向子贡学习。
二、道德水准的实际状况其实滑坡了,因为头顶已经高悬了子贡这样的道德高标,谁若赎回同胞后再去领取国家的赎金就会被认为是不道德的,然而又有几个人有足够的财力可以保证损失这笔赎金不至于影响自己的生活呢?
就像是李荣昌和徐文达,他们家中富庶,即便是将这笔钱捐给大秦,也不会影响他们的生活,反而是能给他们带来好名声。
但是家境并不殷实的百姓呢?要是没了这笔钱,生活或许就会受到影响。
这样一来,朝廷所能够卖出去的战争债券或许还会变少,他们的行为就会适得其反了。
这也是为什么户部官员会选择阻止他们的原因。
几个户部的基层官员给李荣昌,徐文达等人重新补发了一张战争债券的凭证。
李荣昌等人有些羞愧的低下了头,但还是收了补发的战争债券。
户部衙门门口依旧是人山人海的,购买战争债券的百姓变得更多了,只要兜里有点闲钱,百姓们就会选择来买一张战争债券。
在他们眼中,这完全是在白捡钱!
……
陈言在王宫中接到了户部官员关于出售战争债券的报告,看着大秦的百姓们争相购买,他的心中是无比欣慰的。
与此同时,他也看到了李荣昌徐文达等人的所作所为,心情越发愉悦,亲自拙笔写了一篇文章,要求登载在下一期的大秦半月报上。
……
半个月后,大秦半月报再次准时的发刊,报童们依旧是大街小巷的叫卖着报纸。
这一期的报纸多了一个嘘头,这一期报纸上,有陈言这个大王亲自写的一篇文章。
更是让大秦的百姓争相购买,他们想要看看,陈言这位大王究竟写了一篇什么样的文章出来。
大秦官府的那些官员,更是争相购买,最起码也是一人一份,甚至是更多。
如果您中途有事离开,请按CTRL+D键保存当前页面至收藏夹,以便以后接着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