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小说吧 www.duxs8.net)万春殿内,只有李渊、李世民父子二人。
谈起这几年来李建成、李元吉的所作所为,李渊是又气又恨,对这两个儿子他已是大失所望。
想起这几年三个儿子争斗不休,再加上两位宠妃的背叛,李渊不由唉声连连,看透了世事人心,有些心灰意懒。
------
李渊一直在想,费尽一生的精力,去追逐皇权这至高无上的权力,到底为了什么?
是家族的荣耀?子孙的荣昌?还是为了个人的权力和欲望?
父子亲情、个人私欲,与江山社稷相比,孰轻孰重?李渊已经在心中掂量了无数遍。
李渊到了这个年龄,个人的私欲已渐渐消退。维护家族的荣耀、子孙的荣昌,如今在李渊的心中占有更重要的位置。
------
要维护家族的荣耀、子孙的荣昌,首先是要保证江山社稷永固。
鱼和熊掌不可兼得。
要保证江山社稷永固,就得抑制自己的私欲。
在儿子们反目成仇、宠妃背叛的双重打击下,李渊已决心做个了断。
要保证江山社稷的万世传承,对李建成、李元吉这两个不争气的儿子,就不能再姑息,不能再手软。
------
想到即将对自己的两个亲生儿子要下重手,李渊心情不免满怀沉痛,「大郎、四郎」的称呼他已喊了几十年,在这亲切的称谓里,有父子亲情和血脉相连。
「虎毒不食子」,不到万不得一,谁又忍心杀死自己的儿子?
但生在帝王之家的儿子,却与平常人家不同。
生在帝王之家的儿子,要么继承大统,要么本本分分地安享荣华,要么就得去死。除了那个继承大统之人,任何人都不能觊觎至尊之位,否则只有死。
-------
而李渊这三个成年儿子,都对继承大位怀有梦想,而大位只有一个,只能传给一个儿子。
前车之鉴,历历在目。
血淋淋的历史教训告诉李渊,这三个儿子只能留一个。
任何的仁慈,结果都会流更多的血,和更多的杀戮。杀戮过后,是风雨飘摇,动了江山社稷的根基。
-------
李渊亲历的北齐、北周东西两朝,皇族之中,兄弟、子侄相互倾轧。
二十多年间,北齐、北周,都换了六个皇帝。
结果是,江山社稷归了别家。
隋文帝杨坚乘两朝骨肉相残之机,灭了北齐,篡了北周,建立隋朝。
------
到了隋朝,隋文帝五个儿子,一个个都有夺嫡之心。
二子杨广设计谋害三个兄弟。杨坚废了太子杨勇,三子杨俊、四子杨秀都被贬为庶人。
杨坚不忍杀害三个儿子,结果长子、三子、四子最终还是都死于非命。
剩下最小的儿子杨谅,仍不被杨广所容,最终起兵谋反,兵败之后被囚而死。
兄弟相残,断了自家根基,再加上传子无良,杨坚费尽心机打下的江山,被杨广转眼之间断送。
-----
还有战国之时的赵武灵王,废了大儿子公子章的太子之位,却不忍杀他,最后导致「沙丘之乱」。
赵武灵王,因一时的仁慈,不但未保住公子章,自己反而被活活饿死在沙丘行宫。
------
想到这些,李渊一脸的哀伤,他忍住眼中的泪水,摇头看着李世民,「阿爷很难。」
李世民看着这位鬓发已白,内心孤独的可怜老人,想想自己竟有挟持他的打算,心中不禁愧疚万分。
他含泪对李渊道,「儿臣不孝,不懂阿爷的难处,多年来一直惹阿爷伤心。」
------
李渊端起案上的茶水喝了一口,将茶盏放于案上,怜爱地看着李世民,仿佛坐在前的李世民还是一个几岁的孩子。
李世民帮李渊添上茶水,将茶壶放好,发自肺腑地对李渊道,「儿臣至死不会违逆阿爷,一切皆以江山社稷为重。」
李渊和蔼地看着李世民,温声道,「多年以来,阿爷心中的太子人选一直是二郎,多次动过废去你大兄,改立你为太子的念头。」
「然而,礼教宗法的规矩不容更改,阿爷心中虽有这个想法,但你大兄却无大的过错,阿爷也没有废去他的理由。」
------
李世民明白,此时的李渊,有一肚子的话要对李世民进行倾诉,只有等他将心中的话说完,他才会更舒畅一些。
李世民注视着李渊,默默地不说话,静静地听他一吐为快。
------
李渊继续说道,「自杨文干叛乱之后,我便有意试探你们二人。对你大兄施以宽纵,置他于顺境之中;对你施以严苛,置你于逆境之中。」
「两年多来,在宽纵之下,你大兄作为太子,不思修身上进,却沉湎于享乐游猎,昵近小人,竟然秽乱后宫,做出有悖天理人伦之事;而你在我的苛责之下,却能谨慎自守,心中装的始终是江山社稷。」
「两年相试,优劣之分,已是判若云泥。」
-------
对于李渊相试之事,李世民是知道的。
这是李世民与封德彝密商后,由封德彝向李渊进献的计策,目的是让李渊看到李建成的真面目。
古语有云:天欲其亡,必令其狂。
封德彝向李渊进献的,实则是欲擒故纵之计。
在李渊的宽纵之下,李建成、李元吉还真的利令智昏起来,越来越肆无忌惮。
------
说完相试之事,李渊又向李世民解释,为何要流放王珪、韦挺、杜淹,和打压秦王府幕僚。
李渊对李世民道,「王珪、韦挺、杜淹三人皆是卿相之才,是将来安邦定国的栋梁,阿爷怕他们搅进你们兄弟相争的旋涡之中。假如他们因此获罪,实在可惜。」
「杨文干之乱,他们确是无辜,阿爷将他们流放,实是在保护他们。」
「等你将来继承大统,将他们召回,然后委以重任,对他们便有知遇之恩,他们定会忠心效命于你。」
------
李渊缓了缓,接着说打压秦王府幕僚之事。
李渊深有感触地道,「自古以来,有功之人,难免居功自傲,不易节制。」
「尉迟敬德、程知节、房玄龄、杜如晦,多年来跟随你身侧,有的是冲锋陷阵,有的是出谋划策,随你平定天下,功劳卓著。将来如再辅佐你继承大统,必将生出自傲之心。」
「阿爷如今打压他们,你将来再将他们启用,便是有恩于他们,他们便没了居功自傲的本钱。」
说到这里,李渊问李世民,「二郎想想,是居功自傲之人好用?还是对你感恩戴德之人好用?」
------
以前,李世民还真不明白,李渊在这两件事上的真正用心。
如今,李渊向李世民道出实情,李世民心中不禁感叹,这实在是帝王心术,是帝王用人、驭人的经典。
李世民对李渊感激涕零,含泪向李渊叩首道,「儿臣愚钝,竟不知阿爷的良苦用心。」
------
一席话讲完,李世民心中疑惑尽解。
李渊坐直身子,神色变得越发庄重,他坚定地道,「阿爷心意已决,将改立二郎为太子,望你不负阿爷一番苦心。太白经天,天命系于你身,既然天命难违,阿爷不久就会传位于你。」
李世民一听大惊,含泪拜道,「阿爷不可,你如今身体康健,春秋正盛,此时传位于儿臣,是千古未有之事,儿臣恐为此落下不孝之名。」
李渊则面带微笑,坦然说道,「阿爷年迈,国事繁重,阿爷常感力不从心,为江山社稷着想,还是早日传位于你最好。」
「阿爷向来疏放,不慕虚名,不想效仿前世帝王,老死于大位之上。」
------
李世民见李渊态度坚决,也没再坚持。
他此时反而不好再提,用残忍的手段诛杀李建成、李元吉,于是试探着问李渊,「那么,大兄和四弟怎么办?」
李渊听李世民问李建成、李元吉,瞬间收起脸上的笑容,黯然神伤,却决绝地道,「夜长梦多,最好是快刀斩乱麻。」
------
对于李渊的话,李世民不敢妄加猜测,不解地问李渊,「儿臣不明白阿爷所言何意?」
李渊反问李世民,「二郎可曾想过如何处置你大兄、四弟?」
此时的李世民一个字都不敢说错,唯唯对李渊道,「儿臣不敢擅作主张,还请阿爷明示。」
李渊目光如炬,看着李世民,「阿爷这几日在想,就以意图谋害秦王和有功将士,以及秽乱后宫为由,将他二人下狱,交有司查实后予以赐死。」
------
对于李渊的处置方式,李世民并不赞同,但也不敢贸然说出自己的计划,就问李渊,「阿爷难道真的要将大兄、四弟赐死吗?」
李渊坚定地道,「必须赐死,以绝后患。和江山社稷想比,父子亲情已是无足轻重。如不将他二人赐死,会让他们和追随之人仍有非分之想,最终会酿成大祸,危及江山社稷。」
------
李世民向李渊拜了拜,向李渊告罪,「儿臣以为,此事交由有司审问有几处不妥,还望阿爷容儿臣奏禀。」
李渊点头道,「二郎只管直说,今日阿爷让你来,就是要和你商议此事,为求能有个万全之策。」
李世民再次向李渊叩首,方才说道,「儿臣以为,交由有司审问有三处不妥。」
-------
李渊静静看着李世民,鼓励他继续说下去。
李世民接着道,「一是,会引起朝堂不稳。与大兄和四弟来往之人,怕受到牵连,会人人自危。有人怕大兄、四弟获罪,殃及自身,定会不顾一切,力保他二人。轻则闹得朝堂吵闹不休,重则会让人生出不臣之心。」
「二是,一旦交由有司审问,大兄、四弟秽乱后宫之事,便会尽人皆知,会有损阿爷和皇家的威严。」
「三是,世人会说阿爷冷酷,处死自己的儿子。这有损阿兄的英名,在史书上留下污点。」
------
李渊听完李世民说完这三点理由,半天沉默不语,陷入沉思之中。
是人都想有个好名声,谁都想顾及自己的脸面,李渊也是一个凡人,即使心胸再宽广,也不会对损害自己的名声无动于衷,他不想让后世之人戳自己的脊梁骨。
再者就是,如今天下初定,李渊不想因为李建成、李元吉之事,让文武众臣离心,闹得人心不稳。
------
李渊沉吟了一会儿,问李世民,「二郎可有良策?」
李世民见李渊已经动心,便向李渊全盘托出自己的计划。
李渊认真听过之后,最后决定就照李世民、观音婢商定的方案行事。
接下来便发生了,让后世一直看不清真相的「玄武门」之变。
为您提供大神复冰的《春游曲》最快更新,为了您下次还能查看到本书的最快更新,请务必保存好书签!
第三一一章杀子之心免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