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小说吧 www.duxs8.net)“可曾读过书?”
“跟着父亲读过些书,没甚文化。”
“会算数做账吗?”
“会打一点点算盘。”
临朐县衙内,朱老三对于大宗令邓王朱聿键的询问,倒也是老老实实的有一答一。
朱聿键倒是挺满意这个看起来很狼狈的人,刚才已经查过宗室玉谍,虽然朱老三没有请名赐封,但他祖父和父亲都曾是向皇帝上过书,还被责罚做过牢的,后来也特旨赐名赐爵。
朱老三没有赐名,但是他的出生有记录,也还是当初新皇登基特赦时给补录的,都有据可依。
朱老三的祖、父俱不在了,但能把自家的情况说明白,都对的上。
“这些年也辛苦你了,国家那些年动荡,内忧外患,宗藩子弟也都有顾不上的,你心里也不要有怨言,天下皆如此,非我皇家。好在如今圣天子在位,一切都在好转。”
朱老三认真的听着,他也很喜欢这位叔祖公,没有半点架子,几句话能说的他落泪。
“走,带我去你那窝棚瞧瞧,看看咱们皇家新添的姑娘。”朱聿键听说了朱老三的现状后,一阵沉默,然后便起了身。
又招来随从,叫他马上去准备一些东西。
“刚生娃的产妇,得有营养,弄两只老母鸡来,再看看能不能买到鱼,最好是鲫鱼,再看弄点猪蹄羊肉什么的。”
邓王在如今皇家之中,地位最高,号称贤王,又掌宗人府,还是总理处大臣,这贤皇叔可不仅是有名,皇帝还让他负责皇族宗室事务,包括宗藩改革等事务。
对所有的皇族宗室来说,朱聿键是最有威严的家族长老了。
一行人往窝棚去。
朱老三诚惶诚恐,这一切跟做梦似的。
本来县令提出他派人去把人接过来,但邓王坚持要亲自去看望。
小小的临朐城,也是很热闹起来。
一行人来到城外,看到那片窝棚。
县令解释说,临朐也设立了好几个难民安置点,但还是有很多难民不断过来,有来不及安置的,他们就暂时落脚在城外各处了,他会尽快把这些难民核实安置的。
“马上安排人在这边增设几个施粥点,核实登记这些是该有的手续,但是也不能让大家都饿着,先放粥。”
一位身着蟒袍的亲王到来,让这片窝棚的妇人孩子老人们都有些不安。
青壮们大多都去干活了,以工代赈,一边干活赚些口粮一边等候进难民营,那边条件要好许多。
《高天之上》
这片窝棚很简陋,随意乱搭的,甚至污水横流,垃圾遍地,朱聿键左观右望一不小心就踩了一鞋底的屎。
县令很惶惶,朱聿键却只是摆手一笑,很澹定。
这位邓王,吃过许多苦,一鞋底屎根本不算什么。
朱聿键进窝棚里仔细看了,跟老三媳妇王氏聊了会,还抱了下孩子,出来后,一手牵着老三的一个孩子,忍不住眼眶都是红的。
明末时老朱家也是遭逢国难,国破家亡。
到崇祯时,大明宗室得有小二十万是至少的,但这些年被闯军、被献贼,被各地乱匪,还有被清军屠杀的太多了。
也还有许多如老三这样的底层宗室,跟许多普通百姓一样,在这战乱饥荒里冻饿而死的。
朱聿键身被朱以海授为大宗令以来,一直在负责宗室的登记、安置、管理等事务,许多宗藩成功南下了,并得到了安置,也还有许多死在战难里,也有降清后被杀的,仍滞留北方的。
现在宗人府登记在册的宗室,仅有两万来人了。
十不存一。
“这里条件确实太差了,先把人接到县城里去,产妇得好好休养,这里不行。”
朱聿键也听说了昨天老三小女儿出世,二儿子却溺死,甚至死后还被人拿一斗小米换去了尸体的事。
他并不震惊,乱世里易子而食都不是稀罕事。
这只能说明,情况还是很坏。
朝廷就算全力救济灾民,又是放粥,又是屯田,又是迁移南下,还有以工代赈等,但不断前来的难民,还是有许多只能得到一点粥而已。
活着都不容易。
哪怕一个一岁半的死孩子,都不会被他们浪费。
把人接走。
窝棚里的那些人都带着羡慕的眼神看着老三一家。
皇族宗室啊。
果然没白姓这个朱。
不过当朱聿键宣布在这里增设放粥点,还要派人过来组织大家,新建一个难民点,要给这里平整,建厕所等时,难民们还是爆发出欢呼,高声拜谢皇恩。
把老三一家子安置进城。
热水洗浴,干净衣服,甚至是香喷喷的食物,三个小孩子虽然因为头发里的虱子太多而被剪了头发,但换上干净衣服的他们却依然兴奋的坐在那勐吃着。
一边发出兴奋的大笑声。
老三媳妇王氏甚至还享受到了艾水擦拭身体,邓王甚至帮她找到了两只有奶的母羊,刚生的孩子能够吃上羊奶了。
这一切就跟做梦似的。
老三也去换洗干净然后来感谢邓王。
“你的名字,还有你妻子、儿女的名字,我都已经帮你造册,全记入玉谍列入族谱。”
“不过朝廷无法给你奉国中尉的爵位和俸禄了。”
老三安静的坐着,他好久没有这么安静,甚至这么饱腹过了,这一刻他感觉好像到了极乐天堂。
“陛下不久前签发了宗室法,重新制订了大明宗藩制度,与以前的有很大不同。”
“我都听从陛下的旨意。”老三道。
新的宗室法,与原先调整的大有不同。
之前的顶多算微调,这次却是大改。
其中最核心一条,便是君子之泽五世而斩,以往明朝的宗藩制度其实有学习宋代的地方,就是皇族宗室的范围,是几乎无限制的,朱元章之后,都是宗室,甚至他的侄子如靖江王,也是世袭不替的藩王。
皇子封亲王,亲王嫡长封世子,将来继承亲王,其余诸子封郡王。郡王嫡长子封世子,将来继承郡王,其余诸子封镇国将军。
其下又有镇国将军、辅国将军、奉国将军,然后是镇国中尉、辅国中尉、奉国中尉,最后是奉恩中尉。
其最大特点,就是爵位是裂变式的增长,所有爵位世袭罔替不说,他生的儿子,嫡长子世袭不降,其余的降一等授封新的爵位,然后不断的这样扩散下去。
到六世以下奉恩中尉时,就永远不变,永远与民不同。
所以朱元章时宗室才几十人,但到了嘉靖中叶时已经有一万五千多人,而隆庆时是两万八千多,那时距离明亡国还有五十多年,据明朝自己推算增长速度,到崇祯时有二十来万了。
越往后,增长数量越多,因为基数越来越大。
而所有人都有爵位,都有禄,对朝廷来说自然就是不堪重负,嘉靖时才一万多宗室,朝廷财政就亏空供不起了,可想而知后面还翻了十多倍后的情况。
虽然说大明高级宗藩不多,但架不住有那以十万记的中尉们啊。
大明到崇祯为止,十七任十六位皇帝,共生皇子一百零四,其中十一位太子未继位而薨,六十七位封亲王,其中六个后来飞升为真龙天子,成祖、代宗、宪宗、睿宗、穆宗、思宗,其余继承皇位或未封而逝。
到了崇祯时,还在的亲王藩,是三十二个,其余的要么无子国除,要么叛乱被废等。
诸亲藩,共封郡王五百五十一位,崇祯朝时还有二百来个。
不过虽说宗藩在动荡中损失很大,但从另一面来说,宗室仍还有几万人也不少了,况且还有许多现在是还没确认的,以及没南下的。
而认真算辈份的话,老朱家的宗室们,从朱元章算起,好些繁衍的快的,都十二三代了,慢的也有九代十代了。
民间也讲究个五服,出了五服不算亲。
唐朝皇家就是按五服来算,五服以内算宗室,五服以外的就叫皇亲,不给五服外的皇家授爵位给俸禄这些了,他们就是普通百姓,也没有什么科举当兵从商的限制等。
所以这次朱以海颁布新的《宗室法》,最重要的基础就是五服。
从当代皇帝算起,皇帝五服内的叫宗室,五服外的叫皇亲。
所以这次对整个原来的朱明皇族宗室重新整理。
现在朝廷这里的亲王是二十三位,郡王是一百多,其余将军、中尉等三万多。
朱以海要求,按五服法整理。
这样的话,也就是鲁王系,还得是朱以海曾祖开始传下来的鲁藩宗族,才算是大明宗室,其余的都只叫皇亲。
皇亲不再授爵给禄,只宗室授爵给禄。
五服外的那些,全要夺爵。
新的宗室爵位分为十等,亲王、嗣王、郡王、镇国公、辅国郡公、奉国县公、护国侯、卫国伯、保国子、安国男。
皇帝特旨,二十三位在封亲王,皆降为郡王,并且是世降一等。
原来的那一百多郡王,只保留鲁藩在封的八位郡王,这八位郡王其实也在五服外了,不过因为五服内没有王爵了,所以八郡王仍保留郡王爵,也是世降一等。
其余所有爵位,从郡王到奉国中尉,全都削除。
仅保留三十一位郡王,统统是世降一等爵。
他们的爵位,将来可由世子降一等继承,世子袭爵后,其它儿子才可以袭爵,但需要降四等承袭。就是郡王世子降一等袭镇国公,而其余诸子降二等袭护国侯爵。
一直降等安国男爵,再往下就是平民了。
三万多宗室,现在仅保留三十一位郡王,其它爵位一个没有了。
这算是非常惊人之举。
也因为确实没近支,朱以海的祖父,两个伯父,还有他三哥都以郡王承袭击鲁王,还都是因先王无嗣。
他大伯和大哥都是世子,结果都是未袭爵就死了,还无子嗣。
朱以海二哥早死,其它几个只弟又死于清军破城,兄长鲁王以派有几个儿子,却也跟他其它叔父侄子以及他的儿子被杀害或掳走了。
加上战乱饥荒,结果皇帝五服内居然找不到一个男丁宗亲。
只能等朱以海的那两个皇子找到了,或再生下皇子开枝散叶了。
将来除太子外,其余诸皇子授封亲王。
皇兄弟、皇子,皆封国为亲王;皇太子子,为郡王;亲王之子,承嫡者为嗣王,诸子为郡公,以恩进者封郡王;袭郡王者,封国公。
朱以海的儿子们,嫡长封太子,其余封亲王。
亲王之子,嫡长封嗣王,其余封郡公。
嗣王的儿子们,嫡长子降等为郡王,其余诸子就是奉国县公了。
郡王的儿子们,嫡长子为镇国公,其余诸子就是护国侯。
镇国公的儿子们,嫡长子为辅国公,其余诸子是卫国伯。
辅国公的儿子们,嫡长子为奉国县公,其余诸子就是保国子爵。
奉国县公的儿子们,嫡长子是护国侯,其余诸子就是安国男爵。
再往下,护国侯的儿子,嫡长子是卫国伯,其余诸子已经无爵可封,直接就是平民。
朱以海的嫡系子孙,倒是能够传上十代,但非嫡长,最多只能封七代。
取消了世袭罔替,这最大限度的避免宗室封爵泛滥,而嫡长一系降一等,其余诸子降四等,更加限制宗室高级爵位的扩张。
如天下第一藩,现在就一个朱存釜,是原秦王朱存极的弟弟,朱存极先被闯军俘虏,后投降清军,再后来被清军找借口连同其余明诸王处死,朱存釜在关中被孙守法等义军拥立监国,后来主动退位归藩,被朱以海授封为第十六代秦王。
现在他要降为长安郡王。
秦藩总共封过十六个郡王国,而现在仅剩下永寿王在绍天朝,这次直接削藩。
鲁藩前后封过十八郡王国,如今也仅剩八个。
特旨保留的三十一郡王,皆是朱以海五服外的皇亲,不是宗室。
所以爵位和功臣一样只能一系传承,就是只能嫡长子降等承袭,其它儿子不再授爵。
邓王朱聿键还有他兄弟唐王朱聿也要降为郡王,朱聿键将降为南阳郡王,聿降为襄阳王。
爵位降了,俸禄等也改了。
甚至之前宗室管理制度,如请名请封请婚请禄这些,也都改了,以后这些皇亲虽仍由宗人府另册管理,生老病死要报备登记,但取名结婚这些听其自由,不管科举还是经商也各随本意。
皇亲也没有什么优免特权,当然,皇帝和宗人府都会出一笔钱,买田置产,收租生息,以用来给皇族子孙的幼小、老病、孤寡等救助补贴,六岁以下,六十以上,都还能领一份口粮。
甚至将来富裕了,还会在读书、大病这块给予补贴等。
总之,以后如朱老三这样的底层宗室,算是彻底的解放出来了,以后不会再百般限制,但也没有养着,一切得靠自己,虽然他们家几代都没怎么被朝廷养过了。
“宗室法马上就要正式颁行了,所以你就算录入族谱,以后也不用等朝廷赐名赐封了,你有什么打算?”朱聿键问。
对于皇帝的这个宗室法,他其实是非常支持的,朝廷要如原先一样真正供养起整个皇族,是不可能的事情,就算现在宗室人口锐减,可战乱一过,很快又会繁衍增多,这始终是个问题。
而且,宗室底层的悲惨他是看到的,说是天下养朱,但底层这些人都快饿死了,所以必须改变。
就跟原来太祖时不费一钱而养百万军的卫所,最终糜烂不堪,而被朱以海完全罢废一样,他也是支持完全改变宗室制度的。
皇帝有个方向是好的,就是把原来拔给亲王宗藩的田地之类的产业,甚至是钱财等,以后专设一个义田一样的东西,由宗人府或内务府代管,置办田产商铺等,经营赚取的钱财生息等,用来抚养宗室皇亲里的孤寡残疾,甚至是建立宗学、宗坟等等。
其实民间许多大宗族一直就有这样传统,拿笔钱买田置业,建学校、祖坟地等,给家族里有出息的孩子资助读书,给贫困孤寡救济,甚至给族里做生意的人提供资金借贷等等,充分发挥出宗族的作用,帮扶团结。
原来宗室几十万人,结果那些大藩日子是过的好,有的身家百万银两,十分惬意,可更多底层宗亲连名字都没有,甚至有饿死的。
宁愿骂皇帝去坐牢,就为了能吃口牢饭,免的被饿死。
制度出了大问题,必须得改。
取消世袭罔替的爵位,取消世禄,甚至放开管理,这在朱聿键看来是必须要做的,不做早晚还要出大问题。
“我听说登州那边很安全,我想去登州,我也做不了什么,就去那边码头扛包吧,总能养活妻儿吧。”朱老三平静的道。
朱聿键有些吃惊的看着这个辈份是自己侄曾孙的男人。
“你能这么务实,挺好,不过倒也不至于沦落于此。你既然读过书那就好,宗人府下如今有不少产业,也很需要人手,只要肯用心去学,总比码头扛包强许多。”
“等录入皇族族谱,宗人府就可以先给你发五两银子的安家费,另外你的这个情况,也符合宗族救助条例,还会有其它补助发下来给你,总之,你们回家了。”
“欢迎回家!”
朱聿键拍了拍老三的肩膀,“现在,我建议你先给自己取个大名,还有你孩子们的。”
“请曾叔祖为我们赐名!”
“你们是四房这一支的,到你是太祖十二世孙慈字辈的,我这个曾叔祖就给你取名慈安吧,希望你能够安安稳稳过完这一生,不求大富大贵,但求安安稳稳。”
“谢曾叔祖。”
“你娃是太祖十三世孙,和字辈,你家那娃儿挺稳重的,就叫和绅吧。绅者,古者士大夫束腰的大带子,希望娃儿好好培养,将来成为皇族俊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