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魔方号星舰



www.duxs8.net推荐各位书友阅读:普拉斯玛第5章:魔方号星舰
(读小说吧 www.duxs8.net) 没错,中国人建造了一艘魔方号星舰。 魔方号星舰是第七空间技术研究院成立以后,首次立项设计,首次立项兴建,并历时十五年时间才在第七区的近地高空轨道上最终完成的一艘大型宇宙飞船。 话说,其他洲际星舰基地建造一艘大型星舰也就不过8-10年时间,为什么魔方号星舰却整整花费了十五年的时间呢? 原因,无他。 因为这艘魔方号星舰并不普通。 首先,魔方号星舰并不是一艘普通的星舰,它是一艘系外星舰。 其次,魔方号星舰也不是一艘普通的系外星舰,它是一艘大型的系外星舰。 第三,魔方号星舰也不是一艘普通的大型系外星舰,它是一艘巨无霸级别的星舰。 第四,魔方号星舰也不是一艘普通的巨无霸级别的星舰,它是一艘一去不回头的单程星舰。 也就是说,魔方号星际是一艘在设计之初就已经被定义的星舰,它是一艘启程离开地球后就不会回航的太阳系外移民星舰。 正因如此,这艘早已被特殊定义的巨无霸星舰从最初的研发设计,到正式开始兴建,再到全部兴建完毕这就耗费掉了整整的十年时间,而剩下的另外五年时间其实就是一直在等。 等? 是的,就是在等。 可是,它在等什么呢? 原因无他,当然是在等地球人类突破最后的光速。 那是因为,当魔方号星舰历时整整十年时间终于建造完成之时,地球人类并没有突破最后的光速,而突破光速对地球人类而言真的是一个极其漫长的过程。 当旅行者一号在1977年以6万公里的时速飞离地球时,足足飞行了37年以后才在2014年被前NASA正式宣布它已经离开飞出了柯伊伯带,正朝着奥尔特星云飞去, 这在当时,是人类航天史上一座极具纪念意义的里程碑。 但事实上柯伊伯带并不是太阳系的边缘,旅行者一号穿越柯伊伯带后进入的奥尔特星云是一片异常神秘的星域,这里才是太阳系的真正边界,旅行者一号只有飞出奥尔特星云才算是真正飞出了太阳系。而以旅行者一号的行进时速,当它真正的飞出太阳系时,那都已经是17000年以后的事情了。 所幸,地球人类是高级智慧生物。 当帕克探测器在2018年离开地球之时,平均飞行时速已经达70万公里,差不多是旅行者一号的12倍,这是人类提升星际速度的一个里程碑式的记录。 但地球人类是一个不断追求进步的物种,在追求星际速度的道路上不断突飞猛进,而且成绩显著。于是乎在二十一世纪中期以前,人类探测器飞离地球的时速越来越快,100万公里,200万公里、300万公里,快,更快,还要更加的快。 越来越多的人类探测器就这样在不断提速的过程中飞离地球,不断的飞向宇宙深空。 在二十一世纪中后期,当人类首次突破了1000万公里的时速以后,就开始以2000万公里的时速、3000万公里的时速不断快速迈进。继而在二十一世纪末,人类一鼓作气的突破了5000万公里的时速,为二十一世纪末的收官落下了极具里程碑的完美句号。 当人类迈进二十二世纪初年以后,也就是在2100年,中国科学界就绽放出了最耀眼的科技之光。 中国科研人员首次成功的研制出了反原子和反物质推进器,首次突破了地球人类翘首以盼的第一亚光速,将人类送出太阳系的理论时间缩短到了35个月。 就在当年,三艘载人星舰就先后从第一、第二、第三区的星际基地出发了,以第一亚速向太阳系外飞去。但让人遗憾的却是,这三艘星舰在进入奥尔特星云以后就先后与地球失去了联系,而这一切都发生在它们进入奥尔特星云的第一天。 人类在太阳系内启动的一系列搜救行动可以说是无所不用其极,但这三艘载人星舰就犹如石沉大海一般,从此以后就了无踪迹。 而在5年以后,也就是在2105年,中国科研人员又继续向前迈进了一大步。他们成功的提升了反物质推进器的转换效能,成功突破了第二亚光速,将人类送出太阳系的理论时间又缩短到了28个月。 于是,也是在同一年,又有三艘载人星舰先后从第四、第五、第六区的星际基地出发了,以第二亚速向太阳系外飞去。但让人同样遗憾的是,这三艘星舰在进入奥尔特星云以后也先后与地球失去了联系,而这一切也都发生在星舰进入奥尔特星云的第一天。 同样,人类在太阳系内启动的一系列搜寻行动也是无所不用其极,但这三艘载人星舰也石沉大海,也从此了无音讯了。 又过了10年,也就是2115年,中国科学界再一次成功的突破了第三亚光速,将人类送出太阳系的理论时间缩短到了21个月。 这消息一经发布,全地球人类为之雀跃。 原因无他。 因为当光速已经突破到了第三亚光速时,这就意味着人类突破光速的时间已经指日可待了。于是乎,为了迎接地球人类即将到来的光速时代,地球上的七个星舰基地全都积极的行动了起来。 七个星舰基地都开始设计研发更新、更大、更适合系外远航的超级大型星舰。而魔方号星舰,就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由CNSA的第七空间技术研究院研发设计和建造的。 没错。 魔方号星舰是一艘反动力驱动星舰。 可话说回来了,全球七大星舰基地设计建造的系外星舰,又有哪一艘星舰没有舰载反动力装置呢? 但是,魔方号星舰之所以与众不同,不仅仅因为它是一艘反动力星舰,也不仅仅因为它是地球人类有史以来建造的最大的一艘巨型系外星舰,而是它独一无二的构造设计。 用一句话说,那就是舰如其名。 魔方号星舰,是一艘基于魔方几何公式和几何结构设计建造的超级巨型星舰。 自从匈牙利建筑学教授鲁比克在1947年发明了三阶魔方以后,在之后的几百年时间里,地球上前赴后继的涌现出了无数的魔方爱好者。这其中,就不乏专业量级的高阶玩家们。 而自从英国数学教授大卫.辛马特斯这样的数学量级玩家推出了最早的“魔方公式”以后,后续就涌现出越来越多的各行各业专业领域的高阶玩家们加入到了对高阶魔方的研究中。 而在中国,也有这么一群高智商的魔方玩家,他们不仅是高阶魔方的超级玩家,更是天体物理学家、空间物理学家和系外星舰的结构设计师。这些极具专业量级的高阶玩家基于戴森球的人造天体理论,也基于魔方几何公式和几何结构,设计建造了一艘魔方星舰。 平心而论,当量子电动力学的巨擘弗里曼·戴森在1960年提出戴森球人造天体理论之,他只是描述了如何收集能源的问题,并没有从细节上讲解如何建立人造天体结构。 但是已经突破了反物质驱动能、而又无需考虑如何收集能源的第七空间技术研究院的结构设计师们,却从高阶魔方体中找到了构建戴森球的构建原理。当然了,他们也参考和运用了其他原理作为辅助。 然后,一艘魔方星舰就横空出世了。 而且,这艘魔方星舰还是一艘三十三高阶的魔方体星舰。 既然是三十三高阶的魔方体,这就意味着这艘星舰在设计之初,就是严格按照三十三高阶魔方的基础结构,被分割为若干独立的舰体进行分众式融合设计的。 而这些分众融合的独立舰体先是被编订上各自的序列号,分送打造,然后再按照三十三高阶魔方体的组装程序,按次序被送到第七区的近地高空轨道上,然后从最内核的中心区域由里往外的逐层组装了整整十七层区域,这才算是完成了整艘星舰的基础构造。 魔方号星舰的内核,是星舰的中央超脑总控系统,是星舰的反物质能量转换和驱动系统所在。这里,属于星舰的内循环系统,相当于人的大脑和心脏。 然后,由里向外延伸而出十七层舰体套件,就逐层形成了外循环系统,相当于人的五官与四肢。 基于这是一艘在设计之初就已经被设定为一艘一旦离开地球,就没有打算再让它再回到地球的太阳系外移民星舰。星舰的构造专家们在设计之初,就已经充分考虑了星际在系外航行中可能会遭遇的各种撞击、爆炸、损坏和脱落。 所以,除了星舰的内核区以外,其余十七层的星舰体都被赋予了自我修复功能。 也就是说,当星舰遭遇突发性星际灾难或损毁时,星舰的十七层舰体在层层保护内核的前提下,具有自我修复性质的变形和重组功能。只有这样的设计构建逻辑,才能让星舰体既具备保护内核驱动源的能力,也具备自我升级进化的能力。 也只有这样,星舰才有可能在宇宙中长期的存在,才有可能去探索外星的超级文明。那么被打造成巨无霸的魔方号星舰真就类似于一个戴森球那样的人工天体吗? 不是。 第七空间技术研究院的设计师们只是借鉴和参考了戴森球的理论逻辑,因为戴森认为只有超巨型的人造天体结构才能在宇宙中长期存在,他甚至还建议注意搜寻这样的人造天体结构,以便找到外星超级文明。 那么,魔方号星舰的外形也类似于一个戴森球吗? 也不是。 虽然近看魔方号星舰时,会发现它的舰体线条光滑圆润得很像一个巨大的类圆形球体。但是远观,这才会发现魔方号星舰仍然保持了三十三高阶魔方体最基本的六面体和那八个巨大的菱角。 只不过,那菱角分明的八个直角区域已被打磨成为八个半球形的半球角区融。而那十二条巨大的魔方体直角线已被逐渐拉伸成为巨大的弧线,与八个半球角区融为一体。 但这些都还不足以让人侧目,真正让人侧目和瞩目的却是星舰的外层结构。 什么? 这艘星舰还有更为瞩目的外层结构吗? 那是当然。 众所周知,三十三高阶魔方一共由6135个独立的模块组成。 那也就意味着,这艘三十三高阶魔方星舰也是由6135个独立的星舰体模块融合组建而成的。 没错,的确如此。 在这所有6135个独立的星舰体模块当中,被根植于星舰内核深处的是一个被层层密封的、重达30吨位的圆球核体,据说这个30顿重的内核就是反物质驱动能的核心所在。而这个巨大的内核又被6135个星舰模块之中的569个模块所围绕着,所服务着。 而这569个独立模块呢? 它们与剩余的其他5566个星舰模块分属于不同的序列号,具体说就是,这569个独立模块隶属于反物质驱动模块的序列号,以及中央超脑模块序列号,它们不能与其他5566个星舰模块展开任何排列重组,也无法融合重组。 是的,除了这569个独立的模块以外,其他5566个星舰体模块都隶属于外层结构序列号。无论是构建在星舰内核衔接区域的模块,还是构建在星舰最表层的模块,它们全都隶属于星舰外层结构的序列编号范围内。 它们围绕着星舰内核、反物质驱动模块和中央超脑模块,由里向外的逐层构建出星舰的一层又一层的舰体,直至整艘星舰的外壳。 这些外层结的模块构建功能,一是保护星舰内核,二是在星舰遭遇任何重创时,都可以和周边衔接模块展开修复性质的重组排列,从而完成星舰的自我修复和升级改造过程。 而魔方号星舰的最表层舰体,又是由无数小型的低阶魔方体结构星舰组合而成的。这些低阶的魔方体结构星舰,就是指一阶,二阶,又或是三阶的小型魔方体舰体,它们本身就是一艘独立的小星舰,但也可以根据需要和周边的其他星舰相互融合成一艘更为大型的星舰。 比如说,两个一阶的星舰体就可以组合为一艘二阶的星舰体。而一艘二阶的星舰体,再加上另外一艘一阶的星舰体,就可组合成为一艘三阶的星舰体。如此类推,这些附在星舰最表层的低阶星舰,可以通过组合排列升级成为更高阶的魔方体结构星舰。 以一艘低阶星舰体重组排列而成的三阶魔方星舰体为例,虽然它与其巨大无比的魔方号星舰的母体相比就像是一只蚂蚁之于一只大象般的那种存在。但是,当这艘三阶星舰体离开庞大的母体以后,就一个独立的单体舰而言,它仍然不失为一个巨无霸般的存在。 这种三阶星舰体,拥有独立的驱动系统,拥有独立的机甲库和武器库,拥有独立而功能齐全的科研设备,拥有可独立维系宇航员生存相当一段时间所必须的一应储备物资。具体说就是,一艘三阶星舰体可舰载百余名星际宇航员离开母体,可执行任何短程的星际任务。 但在通常情况下,无论是一阶、二阶,又或是三阶的魔方结构星舰体,它们都以最常见的方形结构镶嵌在魔方号星舰最表层的舰体外壳上,与周边的其他所有舰体融合在了一起,组成了整艘魔方号星舰那坚不可摧的强大外壳。 正因如此,基于这5566个隶属星舰外层结构的独立舰体模块的功能,第七空间技术研究院的工作人人就为它们编订了独立的星舰序列号,这些编号从5566-1开始,5566-2、5566-3、5566-4…… 如此类推,一直编排到5566-5566,一共编订了5566个序列号。 而所有被获准登舰的人员,也就是所有被获准参与魔方号星际探索任务的宇航员,也参照上述序列号被编成了5566个序列小组,这些序列小组也是从5566-1开始,5566-2、5566-3、5566-4…… 如此类推,一直编排到5566-5566,一共也被编成了5566个序列分队。 而在星际航行过程中,这5566个序列号的星舰分队并不会同时一起执行任务,他们会一直处于休眠状态,会被舰载的中央超脑根据实际需要将他们轮流唤醒,然后轮流执行一段时间的星舰飞行控制任务。 而协助他们执行飞行任务的,就只有魔方号星舰上的中央超脑。 中央超脑,拥有地球人类已经研发出来的最高级别的人工智能。它不仅可以跟踪、评估各序列号星际分队人员的身体和心理数据,还会适时发出提前休眠或延迟休眠的工作指令,也会适时发出提前唤醒或延迟唤醒的指令。 而与5566个序列号星际分队中的绝大多数人进入休眠程序的,还有地球上的其他物种。其中,包括了地球现存的大部分植物和动物种类。 就植物而言,就包括了地球上现存的部分植物的成年株体,幼苗株体,或是种子。 就动物而言,就包括了地球上现存的部分动物的成年活体,幼儿活体,或者胚胎。 而除此此外,在地球物种的休眠区域,还有一个超大型的人类科目的特殊休眠舱,里面休眠着数以千万计的地球人类的胚胎。其中,就包含了那些在地球上业已频临灭绝的少数族群。 魔方号星舰,这艘被设定为即将一去不回头的魔方号星舰,就像一艘从地球驶向太阳系外的诺亚方舟,它不仅承载着地球人类积极探索系外星际的任务,更承载着地球人类寻找系外宜居行星和星际移民的重要任务。 这也就是说,当魔方号星舰一旦在太阳系外寻找到宜居的系外行星,就会立马激活这些地球人类的胚胎,将他们或她们培育成为第一代地球的星际移民。而与之匹配将会一起被激活的,就是那些舰载的早已被地球人类驯化的动植物。 由此可见,魔方号星舰的确可以堪称为地球人类在二十二世纪初最杰出的科技文明产物。但是这艘魔方号星舰从设计研发,到开始兴建,到整艘星舰全都被验收完毕,这一晃十个年头就已经过去了。 验收以后,这艘星舰就一直停泊在第七区的近地高空轨道上等。 它,在等。 它,一直在等。 它,一直在等地球人类真正突破光速的那一天。 可是这一等待,一眨眼之间五个年头就过去了,魔方号星舰却迟迟未等来地球人类最终突破光速的那一天。 于是乎,CNSA只得下达了一道提前进入休眠的指令。 为什么? 那是因为等待魔方号星舰正式启航的不仅是CNSA,不仅是第七空间技术研究院,也不仅是早已验收完毕的魔方号星舰,还有早已整装待发的5566个序列号星际分队。 要知道,5566个星际分队那可是由数量相当惊人的一批星际宇航员组成的啊。 魔方号星舰作为金刚之躯,当然可以无限期的等下去。 但5566个星际分队的宇航员却是人,却是血肉之躯。一年两年他们可以等,第一个五年他们也可以等。但要他们一个又一个五年的遥遥无期的空等,这批数量惊人的人类精英恐怕还没有等到星舰正式启航,就已经随着时间的流逝而被自然淘汰或替换了。 培养一个合格的宇航员其实都很不容易,更何况是5566个星际编队?这些人类精英从最初的选拔,到被录用,到进入艰苦卓绝的训练,到最后成为一名合格的星际宇航员,这其中无一不倾注着地球人类为之付出和投入的巨大人、财、物力,以及大量的时间。 可不? 时间,时间才是最为宝贵的东西。 这些整装待发的5566个星际分队所接受的专业培训全都长达十五年以上,但这在遥遥无期的等待中,不可预见的风险是并存的,比如非正常性伤亡事故减员。 如果非正常性伤亡事故减员仅仅只是偶尔发生的那么一次两次,那倒没什么。但当事故一而再、再而三的发生,而最终的起因竟然是宇航员陷入了一种歇斯底里搬得集体性发泄状态,那么问题就大了不是? 于是,CNSA就不得不考虑开始思考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了。 如果,魔方号星舰就这么无止尽的继续等下去,而人类最终突破光速的时间又一直遥遥无期。那么,随着时间的流逝,这些原本合格的宇航员会因为自身的体能和肌能指标的不断下降而不再适合进入太空。如若这样的话,就势必就会造成巨大的人力资源浪费。 再三考虑之下的CNSA只得下达提前休眠通知,让宇航员们提前进入休眠程序。 这样做,一来可以保证宇航员的体能和肌能处于最佳状态,二来可保护这些来之不容的人力资源不至于沦落到被淘汰和被浪费的境地。 但是根据二十二世纪初地球人权保护法的相关规定,CNSA下达的这个提前休眠的通知并非一个强制性的指令,因为宇航员在接到CNSA发出的通知以后,有权做出自己的选择。 也就是说,宇航员们既可以接受指令而提前进入休眠程序。但是,他们也可以拒绝。 所以在CNSA发出提前休眠的通知以后,有进半的宇航员做出了选择,他们提前进入了休眠程序。但是,另外一半的宇航员却做出了合理的拒绝。 因为,他们选择了继续自然等待,因为他们要保留在周末和自己的家人见面的权利。 根据CNSA的安排,宇航员如果拒绝提前进入休眠程序,那他们就必须有足够的时间呆在星舰基地里继续接受相应的体能训练测试。但是在星舰正式启航前,他们一旦被检测出体能指标下滑就会被轮换,就会失去登上星舰的机会。 那么,后续问题就来了。 因为很多宇航员都在问:如果人类在短期内一直都无法突破真正的光速呢?那么他们是否就会一直这样遥遥无期的等下去? 答案,当然是NO。 因为当近半的宇航员都拒绝提前进入休眠程序以后,另外一个更为绝密的高层会议就不得不紧急召开了 就是在这次高层会议上,当决策者一边面对巨大的人力资源压力,一边面对光速研发团队那遥遥无期的等待时,会议就进行了三轮投票,而三轮投票的最终结果就是:魔方号星舰收到了正式起航的指令。 而正式起航的时间就是,2130年10月1日。 那天,就是国庆日。 原本,一切都在倒计时的准备工作中紧张而有序的进行。 但就在魔方号星舰只剩下三十三天就即将正式启航之际,却又发生了一场非正常性伤亡的减员事故,而且事故还非常严重。 这场事故,发生在一个序列编号非常靠前的星际分队。 总所周知,在魔方号星舰的5566个序列号分队之中,序列编号越靠前的星际分队成员,无一不是万里挑一才培训出来的那种高阶专业人才。而这些人才从最初的招募到参加各种培训,到最后被确认被编入具体的序列分队,这一套庞大、繁琐、专业度足够高、也足够细致的工作流程走下来没有十几年时间是无法完成的。 而这些专业人才一旦发生不可预见的意外,除常规人员可以及时得到增补以外,那些非常规人员,尤其是那种专业化分工非常细化的专项人员,并不是立马就有非常适合的人员可替补的。 但是,这种意外还真就发生了。 一个序列编号非常靠前的星际分队遭遇了一场车祸,而车祸就发生在他们刚刚结束度假正准备归队的前夕。而在车祸发生以后,却偏又祸不单至,车祸导致的油箱漏油继而就引发了连环爆炸。 而在这场车祸和连环爆炸事故中,这一组序列号的星际分队成员竟无一生还,从而导致这个序列分队不得不被临时重组。 没错,在这场车祸发生的当天下午,CNSA立马就启动了筛选预备人员紧急增补的紧急预案。 但是,问题随之就出现了。 因为这个需要被重组的序列号分队是由一群专业性极强的研究人员组成的,而意外死亡的人员又全都属于排名非常排前的高级别专业人才,就连都难以从常备的候补人员去增补。 就算能顺利增补所需人员,但这些临时才被拼凑起来成员也会因为缺乏长时间配合的工作默契,必然会对后续的研究工作产生一定的影响。 一时间,这个急需被立即重组的序列号分队就让星际人力资源总署头痛了起来。虽说在5566个星际分队多一个少一个都不会影响星舰的正式启航,但后续的星际科考项目可能会被耽搁和影响却是真的。 怎么办? 正当CNSA的高层在车祸发生之后为此事感到头痛之际,负责星际人力资源的高层在思考良久以后,就直接拨打了一个紧急求援电话。而接到这个求援电话的,正是国家科学院分管下的一个特别机构。 这个机构在过去十五年的时间里一直都和CNSA有着紧密的合作,CNSA星际人力资源中心此次就是想向他们去紧急求援。 可按理说,国家科学院一般是很少参与CNSA的这类航天工作项目的,更别说还是参与这种系外探险的星际项目了。但有意思的事情就是,科学院却在十五年前与CNSA签署过一份人才委托培养计划,曾经委托CNSA代为培养过一批年轻的科研型人才。 这,就为CNSA在十五年以后拨打这个求援电话埋下了伏笔。 话说在十五年以前,科学院成立了一个名为“保护地球”的科学公益组织,该组织的其中一个宗旨就是在全球范围内持续的发掘、吸纳、筛选愿意投身于保护地球自然生态环境的人才。 这其中,就不乏一些高素质的在校高中学生。 想当年,科学院是极为重视那些极具潜力的、青春无敌的、活力四射的在校高中学生的。科学院不仅为他们的高考助力,还将他们推荐和保送进入那些可以发挥他们专长的高校去继续深造。 再然后,科学院又从高校生中进行二次筛选,继续为优秀的目标人才保驾护航,积极的推荐和保送他们继续研读专业极强的硕士研究项目。如此这般,后续又会在在硕士生中又进行第三轮筛选,继续将更优秀的人才推荐和保送研读专业性更强的博士项目,以及后续的博士后研究项目。 不仅如此,科学院还请CNSA派出专业教官,以阶梯式渐进培养和培训的方式,持续的训练和提升目标人选的各项身体肌能和体能素质。 没错。 CNSA当年的确接受了国家科学院的委托,的确执行了一份长达十五年的培养计划。而这个培训计划的具体内容就是:锁定一批又一批的目标人员,从他们的高中时代就开始以渐进式的、持续培养方式展开长期的跟踪式培训。 而且,科学院要求CNSA必须得严格按照培养标准宇航员的培训标准去执行和完成这项委托培养计划。 而CNSA呢? CNSA虽然并不了解科学院当时的具体用人计划,却也严格按照培训要求大纲执行了这项委托培训计划,于是乎在长达十五年的委托培养中,一批又一批专业过硬、且身体素质极强的科学人才就这样横空出世了。 而据说,科学院其实也有着自己的星际科研规划,只不过都是些以“保护地球”为核心的小型系内科研项目,比起CNSA那种动则就要飞出太阳系外的大手笔,科学院的计划就只能算是小儿科了。 但是,科学院当初委托培养的那批专业人才却是极为顶尖的,而CNSA高层打来的这个求援电话,其实就是想打那一批顶尖人才的主意。 那么,科学院的态度呢? 科学院倒是一点不含糊,反正都是为国家做贡献,国家培养出来的人才,只要用对了地方,那就是好的。于是科学院就拿出了一个原本由科学院自行规划的小型星际科研项目,希望和CNSA一起联合执行。 CNSA一看,呵呵,还真就是凑巧了。 原来科学院提交的这个科考项目计划,居然和CNSA急需重组的那个序列号的专业研究项目极为相似,仅仅只需要对其中的一小部分内容进行局部微调而已,其他的内容竟然连删减工作都不用做。 呵呵,这就是机缘巧合了不是? 于是乎,CNSA就毫不犹豫和国家科学院联手了。 在车祸发生的当天下午,当双方高层逐一比对了早期曾经委培过的那一批专业素质极为过硬的人员名单,很快就从中挑选出一批业已通过体能考核的目标人才进行备选。 而这些人才呢? 他们不仅在各自的专业领域极为出众,并且都曾被派驻到CNSA的各专项地面工作组中工作过不低于五年时间。他们中,现如今甚至还有人一直地面的专项筹备工作组中工作。 于是乎,最后的名单就被确认了。 在双方高层逐一比对和筛选出来的人员中,有六个人最终脱颖而出,被破格录用为星际分队的正式成员,被破格重组了那支排名非常靠前的研究型星际分队。而最后的结果就是,CNSA在车祸发生的当天下午就临时补缺了这次由意外事故而造成的专业型人才的减员损失。 这场意外,虽然惨烈。 但时光如梭,像流水一样的飞逝而去,三十三天的倒计时很快就晃眼而过。 2130年,10月1日。 魔方号星舰终于正式启航了。 在经历了长达十年的兴建和测试过程以后,在经历了长达五年的等待以后。这艘承载着地球全人类已知的所有科技、文明、技术、物质和物种的超级星舰,这艘承载着地球人类积极探索系外星域的梦想与勇气的星舰,犹如一艘星际诺亚方舟,向太阳系外飞出。
如果您中途有事离开,请按CTRL+D键保存当前页面至收藏夹,以便以后接着观看!

上一页 | 普拉斯玛 | 下一页 | 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返回书页



如果您喜欢,请点击这里把《普拉斯玛》加入书架,方便以后阅读普拉斯玛最新章节更新连载
如果你对《普拉斯玛》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 点击这里 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