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着胜利勇敢前进



www.duxs8.net推荐各位书友阅读:细述唐朝向着胜利勇敢前进
(读小说吧 www.duxs8.net) 李渊诸事皆已齐备,但在西进关中之前,还有两个隐患需要解除。一是处于太原北部的突厥,唐军主力一旦西进,太原必然空虚,如果突厥乘虚而入,那李渊将面临腹背受敌的窘境,这是李渊所不愿意看到的。 另一隐患就是已经崛起的瓦岗寨李密军。李密一直在洛阳附近活动,随时可以进袭太原,威胁李渊。 前面介绍过,李密因为李氏歌谣事件,被逐出了皇宫。但这小子不是个老实人,积极投身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参与了杨玄感叛乱,杨玄感叛乱被隋平定后,李密又逃到了瓦岗,投奔了翟让。 这时候的瓦岗寨已是兵强马壮,有单雄信、李世勣等高手。李密的加盟,让翟让如虎添翼。在李密的策划下,瓦岗军打了几次胜仗,李密很快成了瓦岗军的核心人物,成为实力强大的一方霸主。就是这样一股不可忽视的强大力量,虎视眈眈盯着太原的李渊。 这两个肘腋之患如果不能有效解除,李渊西进关中的目标就无从谈起。李渊凝视着挂在墙上的军用地图,思忖很久,最终决定做一回能屈能伸的大丈夫,俯首向这两股势力认怂。 对于突厥,李渊亲自军了一封言辞谦卑地信给始毕可汗,委婉地表达了自已要搞事情的心愿,始比可汗回信对李渊说:“要搞就把动静搞大点,干脆你来当皇帝,我全力支持你,要人给人要马给马!” 李渊很想当皇帝,不然也不能造反。但李渊不想当这个出头的椽子,因为他怕出头的椽子先烂。一旦称帝,就会成为众目之矢,杨广的目标就会转向他,集中兵力大肆进攻他。他只想悄悄地拿下关中,积蓄力量,再伺机消灭对手。 所以在李渊的计划中,隋朝的大旗暂时还不能倒下,但由谁来扛,就可以商量商量了。李渊最终决定由隋文帝的孙子代王杨侑来扛旗,至于杨广,封他个太上皇的名号,让他退居二线。 按照这一思路,李渊和突厥又沟通了一次,双方在热烈友好的气氛中交换了意见,最终确定协议如下:打下长安,土地等不动产归唐,美女财物等动产归突厥。始毕可汗见李渊如此大方,美女全送给自已,相当高兴,当即决定赠送给李渊战马一千匹。 李渊很精阴,这笔无本买卖做的非常成功,他用一个远期空头支票,换来了自已紧缺的战备物资,装备军队。赢了,李渊就拥有了大隋的土地,有了土地就是有了一切。输了,就和突厥一起赔老本。 突厥人贪财,只要有利益,就能成为雇佣兵,为任何人效力。可李密这种枭雄人物,就不是金钱能打动的了。他更看重的是名誉和地位。 李渊与李密的结盟,要比与突厥的结盟简单得多。李渊只是送给了李密一顶高帽子,“你是大哥,我是小弟。” 李渊的俯首称弟,让李密的虚荣心得到了极大的满足,拿着李渊给他的信对左右人说道:“有唐公的推举,天下很快就能平定了。”李密想当然的认为,有了李渊的臣服,在推翻隋朝的道路上将会一帆风顺,却不知李渊对他恭敬的笑脸的背后,还藏着一把滴血的利刃。 联合李密,对于李渊来说,不但能去除南方的威胁,还可以让李密牵制隋军从南面的进攻。这是个一石二鸟的计划。 一张空头支票,一顶高帽子,就搞定了突厥和李密这两大难题,不得不说李渊真的很高阴! 至此,属于李渊的时代终于来临了! 公元617年7月,李渊任命小四儿李元吉为太原留守,全权负责后方大本营的一切事务。同时传檄天下,尊立代王杨侑为帝。自已则率领三万大军从晋阳出发,剑指长安。 李渊从太原起兵,消息很快传到了长安。镇守长安的代王杨侑派遣虎牙郞将宋老生带二万精兵驻守在霍邑,左武侯大将军屈突通驻守在河东,以抵抗李渊大军。 李渊的大军行进到贾胡堡这个地方,距离霍邑仅有五十多里路,眼见就要与隋军交锋,偏偏这个时候下起了大雨,而且这场雨一下就停不下来。这种阴雨天对于防守霍邑的宋老生来说,无疑是最理想的天气。而对于远征长安的李渊大军来说,却是致命的。 因为阴雨天无法前进,李渊的大军只能困守原地。要知道三万大军远离根据地,吃喝供给可是个大问题,而这雨又没有停歇的迹象。看着绵绵的细雨,李渊内心很是焦虑。 就在这时,又传来一则消息,更让李渊坐卧不安。原来李渊听到探报,另一个起义将领刘武周伙同突厥,要乘虚侵袭晋阳。晋阳可是李渊的大本营,而且军中大部分人的家眷都在晋阳城。这个消息对于众人来说,可真如晴天霹雳。 李渊马上召集众将商议下步对策,裴寂等老同志一致认为应该马上回援晋阳,李渊也有回撤的意思。在这样一种陷入困顿的形势里,李渊、裴寂等人的选择完全是可以理解的。前不能进,粮食短缺,晋阳被围,马上回撤解救晋阳似乎是最佳选择。 但这只是普通人的想法,有经天纬地之才的人却不会这样选择。李世民就坚决反对回撤解救晋阳之围。理由有五点: 一是现在正是秋收的季节,可以就地取粮,解决吃喝问题;二是宋老生是个怂包,分分钟就能干掉他;三是李密一心想搞下东都洛阳,没精力打太原;四是突厥和我们刚刚结盟,未必就会马上毁约,所以这个消息很可能是假的;五是大军逼进长安,稍遇挫折即回撤,追随起事的人很可能一哄而散。 不得不说李世民的分析非常精辟。李渊开始没有听从李世民的建议,执意要回救晋阳。可抵不住李世民的苦谏,李世民甚至拿出了一哭二闹的本领,最后终于让李渊回心转意。 事实再次证阴了李世民的选择是正确的。这就是李世民与众不同的地方,他能够很深入的剖析问题,从不人云亦云,盲目从众,正是他的这种特质,多次把即将跑偏的王朝,拉回正确的轨道。 李世民这种对信念的坚定,是古今中外一切成功者所必备的基本素质。 李渊于公元六一七年七月初四发兵长安,七月十四日到贾胡堡遇雨,这场雨一直下了半个月,到了八月初一才停下来。 雨一停歇,李渊就整顿军队,向霍邑进发。防守霍邑的隋将是宋老生,听这名字好像是一名有着丰富战场经验的老将。可宋老生在战场上是真的一点也不老成,几乎就是个废材,杨侑让他带队迎战李渊,简直就是给李渊送人头,让他练手。 先看一下隋唐双方兵力对比,进攻的唐军三万人,防守的隋军三万人。从人数上看,双方旗鼓相当。但要知道,唐军是一支新组建的军队,这三万人中有二万多人是新招募的。而隋军宋老生所率军队,却是精锐部队。这样看来,双方的力量对比,应该还是隋军占着优势。 关键的是隋军还处于防守状态,在战场上进攻和防守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打法。防守方多是居高临下的占据优势,所在进攻的一方伤亡率要远高于防守方。所以这场战斗怎么看都应该是宋老生赢面大得多。 最重要的一点是,李渊的唐军是跋山涉水的远征,而隋军是以逸待劳。在这样的形势下,只要宋老生固守霍邑,不让唐军前进半步,就是耗也把唐军耗死在这里。李渊率兵西征,最希望的是速战速决,因为他耗不起。打成持久战,不但唐军的供给会成问题,就连后方的太原也会地动山摇。之前一个突厥进犯的假消息,就差点让这次远征功亏一篑,如果唐军主力真的在霍邑这里陷入持久战,以李密、刘武周那些割据一方霸主的智商,绝对不会放弃太原这块肥肉的。到那时李渊真的是死无葬身之地了。 所以宋老生的策略只是一个字——守。只要他死死地守住,就可以为勤王的其它隋军争取时间,耗不起的李渊只能是败退后撤。 但上天似乎有意眷顾李渊,让杨侑派出宋老生这么个愚蠢的家伙来到霍邑防守。在作战前,李世民就准确地预测到,只要刺激宋老生,他一定会开城出来决战。于是,李渊派人到霍邑城下大骂宋老生。 果然,宋老生不堪被辱,怒气冲冲的带着三万人马,从东、南两门冲出城来。这时李渊和李建成在城东布阵,而李世民在城南部阵。李渊的城东被宋老生冲得猛烈,战脚开始乱了起来。李世民见状,带着骑兵队伍,快速冲向宋老生的后阵。 不得不说李世民真的是一个猛人,不但有谋略,在真刀真枪的战斗中,也毫不畏惧,冲锋在前。他手持双刀,砍杀了几十人,两把刀都砍出了缺口,足见他的勇猛。敌人的血都溅得他满身满脸,看着浑身是血的李世民有如天神下凡一般,勇不可挡,唐军很快又振作起来。 两军混战中,不知是谁大喊道:“宋老生已被抓住了!快跑啊!” 双方军队都在拼死力搏的这种状态下,都是凭着一股子精神在坚持。敌方大喊已方主帅被俘,无论这事情是真是假,对军心的打击都是毁灭性的。估计这种精神胜利法很有可能是李世民事先安排好的,用意就是动摇隋军军心。 这一招数果然奏效,隋军很快就崩盘溃败。李渊事先安排人攻打城门,防守的人赶紧关闭了城门,这样一来,宋老生就是想逃回霍邑城,也是不可能的了。他见隋军大败,无力抵抗,下马跳入沟堑想逃跑,被刘弘基追上一刀杀死。 主帅阵亡,城内隋军也无心抵抗,唐军很快就占领了霍邑。 李渊进入了霍邑后,对那里的隋朝官员大加封赏,官帽子一顶顶送了出去。有人劝李渊不要封那么多的官,李渊说出了一句甚为经典的话,“用官职收买人心,不比用兵要强得多吗?隋朝正是吝啬赏赐,才失去了人心。” 李渊的做法真的很绝,封官这件事,不用花费一分钱,不浪费一兵一卒。只需一纸任命,就可以让一个人,一个城,一个州的人死心塌地地为你卖命,还有什么比这更便宜的事情了? 李渊慷慨的作法,很快就收到了积极的效果。临汾郡、绛郡、龙门、汾阳纷纷投诚归降。 李渊大军到了龙门的时候,刘文静带着突厥的军队五百人和马二千匹赶到了龙门与李渊会合。这让突厥与刘武周勾结攻打太原的谣言不攻自破。 此时的关中地区,隋军的抵抗力量就剩下屈突通防守的河东,以及代王杨侑驻守的长安,其他的地区已是不足李渊所虑。 在围攻河东的屈突通时,李渊集团内部又出现了不同的意见,裴寂等人主张先拿下河东的屈突通,为下步围攻长安解除后顾之忧。而李世民则认为长安隋军无勇无谋,唐军主力应直捣黄龙,进攻长安,回头再收拾屈突通。 其实这两方的意见都是有利有弊,只是裴寂的想法比较老成保守,而李世民的主张则是激进的。李渊在综合考虑之后,决定两方的意见均采纳。分兵两部,留下一部继续围困河东屈突通的隋军。另一部则由自已亲自率领,从龙门渡过黄河,进逼长安。 就在李渊起兵反隋的同时,他的部分亲属在隋帝国的中心地带长安地区,也搞起了事情。李渊的女儿李氏是个不爱红妆爱武装的女人,这个女人充分诠释了虎父无犬女。李氏的老公柴绍在李渊起兵时,跟着李建成和李元吉一起逃到了太原,李氏却没有跟着柴绍等人逃走。 李氏不但没有逃跑,还搞出了很大的事情。柴绍走后,李氏回到鄠县,把自已的家财全部散尽,聚集了一些不要命的强人。李渊的堂弟李神通从长安逃到鄠县,拉拢长安的大侠史万宝等人起兵响应李渊。还有一个胡人何潘进,跑到司竹园那地方做盗贼,聚集了好几万人。 李氏就把这些人组织起来,打下了鄠县,实力也是迅速壮大,隋军几次征讨都被李氏打败。李氏接着扩大战果,把附近的盩厔、武功、始平等县都占领了,兵力达到七万多人。 李渊的另一个女婿段纶,在蓝田也聚集了一万多人起兵反隋,响应李渊。 李渊进袭长安的大军又分作二路,其中李建成带领一路经过朝邑,进占永丰仓,据守潼关,这样就切断了长安与洛阳间的联系,接着李建成部进至灞上,从东面威胁长安。。 另一路由李世民带队,自郃阳、澄城、蔳城进至泾阳,自北面进逼长安。李世民派刘弘基率军攻下扶风,随即南渡渭水,占领长安故城。李氏、段纶、李神通均归附李世民。一路上,隋朝的官吏和地方豪杰群盗如潮水般投靠李世民。到得围攻长安之时,仅李世民的军队就有十三万人,唐军总数已超二十万人。 至此,二十万唐军完成了对长安的合围,隋帝国的都城现在已是李渊的囊中之物。
如果您中途有事离开,请按CTRL+D键保存当前页面至收藏夹,以便以后接着观看!

上一页 | 细述唐朝 | 下一页 | 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返回书页



如果您喜欢,请点击这里把《细述唐朝》加入书架,方便以后阅读细述唐朝最新章节更新连载
如果你对《细述唐朝》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 点击这里 发表。